“今年会有更多的制药企业涉足保健品市场,特别是那些通过了药品及保健食品GMP双重认证的企业更是乐此不疲。”日前,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专家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事实上,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表明,在去年医药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新药审批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保健品申报却同比增长30%,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将目光投向保健品市场。
转战动力十足
2006年为医药行业的“严冬”期:全行业利润增长幅度为11.01%,低于全国全口径工业利润增幅20个百分点。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表示,去年是医药行业的大风暴与分水岭之年,招投标、降价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治理“一药多名”、“反商业贿赂”等行动的开展,在规范医药市场的同时,打破了制药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市场营销乏术,亟待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位制药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新药市场推广很难,开发成本与市场回报落差悬殊,因此不少企业将新产品开发转向保健品领域。去年,国内几个保健品营销的亮点也引起行业关注。如昆明圣火制药的十二味,去年上市后销售额达5000万元;河南济世药业的冬凌草进军保健品市场后销售额是原来的12倍。
李磊认为,除了医药营销乏术的原因以外,目前不少制药企业开工率不足,生产线设备闲置,在此关头保健品作为其产品线的补充,可分摊运行费用,因此对制药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负责人刘张林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百姓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极为旺盛,医药保健品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据预测,近十年内,保健品市场每年将以8%的速度增长。保健品市场很大,我国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去年我国中药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这说明全球对中药的需求非常强劲。”
带动行业升级
在北京思普润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增江看来,目前我国虽有1000多家保健品企业、9309个文号、2000多个上市品种,但好产品太少。市场充斥着概念产品、垃圾产品和雷同产品。他认为,保健品由于长期受市场驱动,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内在质量和研发,保健品市场呈现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状况。同时,老百姓认为保健品能包治百病,这更加强了市场驱动作用,导致保健品市场将产品作为营利工具进行炒作。此外,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不屑于研发保健品,人才的匮乏制约着保健品研发,而打着学术幌子的产品大行其道。
今年年初,在保健品营销上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石药集团的果维康。据有关人士透露,作为大型制药企业,石药集团今年将投入2亿元进行果维康的市场推广。
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表示,在医药行业“严冬”时节,企业都在寻找“活水”,制药企业转战保健品市场是寻找“活水”的一条捷径。
“应该说,制药企业的整体素质高于保健品行业,企业研发人员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转战保健品市场后,制药企业可能带动保健品行业升级,原来的保健品企业将受到来自于制药企业的冲击。”李磊说。
期待规范营销
制药企业进入保健品领域能够促进该行业发展的观点虽然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同,但也有人表示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取得成功。
众所周知,近年来,保健品市场也经历了规范的过程,有关政策不仅对保健品的产品功能、原料以及检测机构和方法、审评专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时对市场推广也有严格的要求。“转战保健品领域后,国内制药企业如果缺乏科学的营销系统支持,其所转化的一些专利、科研成果,可能不具备消费价值,难以获得佳绩,因此制药企业对此切忌盲目乐观。”一位业内人士提醒说。
李磊指出,无论是做药品还是做保健品,企业首先要把好质量关,保健品的突围应该从诚信建设做起。保健品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脱离营销“假大空”循环,塑造真实的消费环境。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