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数据,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因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人。全国政协委员石炳毅提交提案,建议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石炳毅告诉记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欧洲、南美等地区的17个国家发现了1万多名海豹肢畸形的婴儿,经调查发现是由于孕妇怀孕期间服用了用于治疗妊娠呕吐的“反应停”。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使人们认识到即使一个被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会产生意外的有害反应。因此药品上市后,还应加强监测。“反应停”事件后,各国政府开始建立本国的ADR报告和监测制度。
住院病人ADR发生率10%~20%
国际有关文献表明,目前住院病人的ADR发生率一般为10%~20%,住院病人因ADR死亡的比率为0.24%~2.9%,因ADR而住院的病人约为0.3%~5.0%。而我国的情况可能更严重,原因是医疗机构对ADR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广大医务工作者对ADR存在一定的误区。
石炳毅说,真正的药品安全监测工作是从新药上市后才开始的。界定ADR发生的前提条件一是药品必须是合格的;二是药品使用必须正确。就是说ADR发生时,药品生产企业、医生、药师和患者各方都应该是没有过错的。
应建立ADR监测数据库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ADR监测工作方面相对滞后。石炳毅建议,各医疗机构必须成立ADR监测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对医生、药师、护士进行教育和培训,由专职人员负责ADR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广泛收集、整理ADR信息,建立医疗机构自己的ADR监测数据库;加强医疗机构药学信息工作,使之成为医院的药物信息中心。
此外,根据医院应用药品的状况,制定医院《重点监测药物目录》;积极开展药师的临床工作,把ADR监测工作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相结合,为患者建立药历,监测患者用药的全过程。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