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箭在弦上”
“国务院已经组织力量抓紧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这表明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全国政协委员王正荣说,这位医卫工作者长期关注着中国的医疗改革进程。
“近10多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卫生费用大幅攀升,由医院诱导的需求成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夏士林说,目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也存在明显缺陷,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再一次变革。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医药卫生体制将重点抓好四件事: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1997年的医改方向是对的,只是操作上出了问题。”卫生部长高强指出,从2007年开始,各地都要启动针对城镇非就业人员,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再加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将逐年以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居民。
但也有委员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但13亿人口的现实决定中国人均经济水平低、社会保障能力差,因此对卫生事业的改革不能期望过高。
院长不能为创收发愁
3月7日上午9点,北京21世纪酒店,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88名委员联组讨论会。卫生部部长高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等与医改相关的部委官员到场。中国医改问题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最专业的“交锋”。
在高强20多分钟的总结发言中,公立医院的改革问题,在他的话语体系中占据优先位置。“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首先是我们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恢复好它的公益性。”高强自问自答道。“我们的院长不能够整天为创收而发愁,应该考虑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事故,保障患者安全,这是医生和医院最基本的职责———创收不是他的职责。”高强进一步说。
卫生部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过去20多年,全国80%的医院是公立医院。1978-2005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加了77倍、个人卫生开支增加了198倍,而同期医院、诊所、医生和护士数目却只分别增加了1-2倍。但医疗需求却是居高不下。从1997年以来的十年中,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了1.7倍(增量绝对值是5399.8亿元),个人现金卫生开支增加了1.6倍(增量绝对值是2775亿元)。
一位委员在会上直言:20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策催生了医院的“三补”:医疗亏损副业补、买药受控检验补、主业受困副业补。“三补”带来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不合理的大处方,引起费用的剧增。另一位委员谈到,现在公立医院的支出很大,要补偿其支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财政补助,即政府投资。第二是医院服务的收入,住院费、挂号费、手术费等,第三就是药品批零差价以及回扣。现在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大概占医院总收入的10%不到,所以公立医院主要靠提供服务和药品来补偿它的支出。这种过度的市场补偿,必然出现种种不规范的行为。
“以药养医”遭到炮轰
“收集、征求国内医药企业的建议和意见已经完成,近日将把建议提交给国务院。”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据了解,在这份《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中,包括石药、鲁抗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在内的100多家药厂认为: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而“以药养医”这个体制性顽疾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一位国内药企的代表告诉记者:“近10年来,全国性的药品大规模降价已经进行了22次。这些降价声势很大,实效却不大。这说明如果不从‘以药养医’的根上下手,再降价,也不会起很大成效。”据了解,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只占7%,有的三甲医院甚至只有3%,剩下的支出均要靠医院自筹解决。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通过“以药养医”——即通过药品价格加成的收入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来维持医院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导致医院购进的药品价格越高,加价收入的获利越大。
建议书指出:目前全国医院每年的药品加价获利收入500多亿元,医院和医生每年从医药企业获得的“公关费”和“回扣”也有数百亿元,这高达近千亿元的费用,以及医院无偿占用医药企业的1000多亿元流动资金,维系着医院的正常运转。
日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医改协调小组组长马凯也坦承当前的药品价格确实非常混乱。他说,药品价格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反映,如果不解决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医院的定位、医院的财务体制改革等问题;不解决药品生产、流通中的问题;不解决新药审核注册制度等问题,“仅仅是药品降价,群众得到的实惠有限”,所以要靠综合改革。
近期:低水平广覆盖
之前媒体认为,我国医改方案参照的是英国模式。所谓英国模式,是指英国、北欧、南欧、与英国历史上有过殖民关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全民公费医疗,民众看病治病大体上免费,而医疗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但在3月7日的会议发言中,高强明确否认了我国医改参照英国模式的说法。
“我们向大家介绍的德国模式,就是由国家立法、实行全民医保。个人要交钱、企业也要交钱。如果有些特别困难的群众,个人交不了钱,那就有政府补助,帮助他参加医疗保障。”高强转而介绍起德国模式来。不过,对于德国模式,高强同样也表示“不会照搬”。“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的情况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又有些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很大。城市里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所以在短时期内,我们国家一个城乡统一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建立不起来。”高强说。
“城乡统一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虽然短期内建立不起来,但是不同层次的不同形式的或者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起来。我们农村合作医疗今年要达到6亿农民参加。农民拿出一点钱、政府补助一部分钱;或者是城市非职工居民自己缴一部分,政府补助一部分。先把这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今后再逐步地提高水平。”高强解释说。
新方案今年出台
2006年,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医改新政制定者。医院管理机制改革依旧烟雾重重,各方利益纠缠博弈。如何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形成一个各方相对满意、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兼具操作性的优秀方案,诸多问题,有待破解。对此,卫生部部长高强明确表示,医改新方案一定会在今年出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航船将在今年大局初定。
但由于医改方案涉及多部门参与,在操作层面存在沟通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9月,由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成立。
目前,一份“医保扩面”的具体方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方案》已由小组草拟完成。
财政部已把支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列入2007中央财政的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之一,计划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去年增长86.8%。
全民医保仍有待时日
3月5日,某财经报纸发表了题为“卫生部部长高强:全民医保不太现实”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对此,黄峻委员有不同看法。他在今天的发言中表示,我国不仅有发展全民医保的必要性,且已经具备了全民医保的可能性。
从必要性来看,我国当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形势不用赘述,而医保制度的滞后也是显而易见。全国13亿人口,其中城镇居民被医保覆盖的只有1亿多人,不到全部城镇居民的四分之一;在农村,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一直在增加,但是至今仍有近一半的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不少人有病不敢医治、不少人因病返贫。他还给出了全民医保的可能性。我国目前构建全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的匡算结果是1500亿~2000亿元,只相当于GDP的不到2%,国家财政收入的5%~7%,卫生总支出的1/4~1/3,据此测算,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承担起这个责任。
高强在回答全民医保问题时表示,媒体误读了他的话。“前两天媒体引用我的话说‘全民医保搞不起来’,我哪说过这句话?我说的是‘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在短时间内搞不起来’。”他解释道,因为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比如,目前城镇职工年平均医保缴费为1100元,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每年平均缴纳50元,这些差距表明,全民医保要逐步、分渠道实现。“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确是非常迫切的工作,要尽快完成。”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