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大输液生产商经过上一轮的低价厮杀、价格联盟之后,最近几大巨头的频频动作无不表明,在新一轮竞争中各家都纷纷开始寻找和抢占自己的新位置,此举既是为赢得后续发展的空间,也是为自己的新角色定位。
4月底,双鹤药业传出消息:决定成立输液事业部并挂牌,这是双鹤药业“二次创业”——聚焦输液、心血管、内分泌三大主业板块后首次转型的重要举措。
5月,四川科伦宣称:其最新研制的“直立式软袋输液”已实现批量生产,即将投放市场。四川科伦认为这一产品结合了PP塑瓶输液和非PVC软袋输液的优点,将成为科伦下一阶段的市场主推产品。
而在稍早之前,华源长富药业与马来西亚的发马胜世公司联姻,合资组建无锡华源长富发马制药。
这是大输液市场排名前三甲的巨头在2006年度虽不整齐划一却目标明确的举措,代表了重要的大输液生产厂家在低落了两年之后普遍持有的态度——增资、扩产。然而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前几年大输液行业陷入恶性的价格大战,诸多大生产厂家陷入利润微薄、升级乏力的尴尬困局。新一轮的扩产是否会重蹈重辙?还是大输液竞争者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此时此刻,正是既济未济的紧要时分。
双鹤高调谋变
业内人士分析:双鹤药业高调成立输液事业部,绝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其由控股公司管理模式向以事业部为基础的集团化管理模式转变,也因为大输液在其未来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更是为其近两年来的收缩战线、重归核心业务的进程作一个阶段性总结,向资本市场提交小结报告。
5月23日公告显示:截至5月19日,北京医药集团共增持了G双鹤的流通股2280.35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而QFII机构申银万国 - 花旗 - UBS LIMITED在2005年第三季度大举增持,截至2006年4月3日持有218万股,成为第二大流通股东。
对于双鹤而言,此番大股东与QFII在一级市场上抢筹,加上适逢资本市场上“龙头概念”迭受热捧,股价攀高,自然是渐入佳境的表现;但要经受住资本市场持久而系统的考验,则是需要其在大输液市场上业绩优秀作为支撑。
双鹤药业在全国建有7个区域性大输液生产基地,其大输液年生产能力在8亿瓶袋左右,位居行业第一,占国内大输液整体市场份额的12%。但是其生产基地大都是通过并购组合起来的,内部的管理水平滞后于快速扩张的步伐,下属输液企业各自为战,加上产品线以普通输液、玻璃瓶输液为主,以量取胜,因此难以体现投资利润率。
2005年以来,双鹤药业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收缩因过度扩张形成的过长而又脆弱的战线,重归核心业务,现已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双鹤药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59,743万元,完成经营性利润27,873万元,计提减值18,764万元,实现净利润18,664万元。主营业务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较历史最高水平的2002年净利润1.67亿元,增长了12%。
软袋包装成就角色更新报
大输液作为医疗机构最普遍采用的医疗用品,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因为临床应用量大且稳定,而激发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发达国家大输液市场的特点也很明显:少数企业把持市场;品规齐全、品种系列化;玻璃瓶、PVC复合膜、非PVC复合膜并存,以非PVC复合膜为方向。我国目前90%以上的大输液还是采用玻璃瓶包装。而玻璃瓶不仅存在易破损、不便运输、仓储体积大、容易回收重复利用等缺点,而且在使用时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很容易造成药液污染。我国的几家中外合资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塑瓶或软袋包装。
相较于竞争激烈的玻璃瓶输液市场,国内的软袋输液仅占所有输液产品的8%左右,显示出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利润前景;而其在安全性和运输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现在的生产厂商中暂无龙头企业,从而使得其魅力倍增。国内大输液生产商经过上一轮的低价厮杀、价格联盟之后,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似乎都在寻找和抢占自己的新位置,既是为赢得后续发展的空间,也是为自己的新角色定位。
近日,石家庄四药从德国引进第二条年产3000万袋的软袋输液生产线,将其软袋输液生产能力提高到6000万袋以上。据称,作为国内大输液的重要生产厂家,石家庄四药的主导产品塑料瓶和非PVC软袋输液制剂持续旺销。而专门生产软袋输液的通化东宝输液在2006年也作出增产一倍的决定。
更具代表性的是四川科伦。虽然有企业将科伦称为“价格屠夫”的说法不尽正确,但科伦是2003年首个将500毫升糖盐水出厂价降到1元/瓶的厂家,随后许多企业跟进降价,最低时甚至达到0.8元/瓶,“一瓶输液还没一瓶矿泉水值钱”成了行业内对输液超低价格的经典描述。这种低于成本的销售大约持续1年左右。
2006年,科伦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输液产品“直立式软袋输液”。据称,直立式软袋输液与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玻瓶和塑瓶输液比较,具有自动排液,安全环保,直立摆放,操作方便等创新特点,被称之为静脉输液的第三次革命。它综合了PP塑瓶输液和非PVC软袋输液的优点,使用独特的密封盖,易拉环式开启,无须加排气针,药液不与空气接触,保证药品质量纯净无损。科伦董事长刘革新介绍:目前建成的一期直立式软袋输液生产线年产5000万袋,产值可达1.5亿元。
绕不开旧有格局
国内输液生产企业心向高端,而目前可见的途径有二:一是输液包材的升级;二是治疗型等高端输液。不仅仅是对大输液包装的升级,有不少大输液生产企业也开始涉足治疗型输液、营养型输液等高端市场。但面对外资输液企业的竞争,国内输液生产企业除了价格上的优势,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还无法抗衡。
1980年,作为第一家进入我国市场的合资药企,大冢制药选择的就是当时普遍认为技术含量较低,临床需求量巨大的大输液;作为欧洲最大的大输液生产企业之一,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公司1987年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华瑞制药,目前已经成为其亚洲最大的临床营养产品生产基地。
据了解,国外治疗型输液产品的品种多达300多种,而我国目前经常生产的只有40多种,而且60%左右的产能都集中在普通输液品种如葡萄搪、氯化钠等,而这正是目前生产过剩的主要品种。外企正是凭借着丰富的大输液品种以及其质量的优势,牢牢占据着治疗型、营养型等的高端输液市场。
尽管同处在整体市场容量并不大的大输液市场,但中外合资输液企业与国内输液企业却像是处于分界线明显的不同市场空间中。显然,国内输液生产企业如果希望能从中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需要的不仅仅是挑战的勇气,还有综合实力的提高。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