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药谷都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的,建设时间短,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生物制药品种少、中药产品重复多等问题,缺乏真正具有效益的产品。而另一方面,国内药谷在总体上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和布局规划,各药谷之间缺乏战略上的筹划和信息上的沟通,造成产业领域重叠、低水平竞争、资源争夺激烈等情况。为了促进生物产业的集聚和跨越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全国布点建设若干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深圳高交会前夕,广州生物医药界迎来了一个令他们兴奋的消息:日前,广州市正式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正式将广州生物产业基地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并计划将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这是一件好事,对广州来说,政府将更加关注并给予生物医药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能让外界更了解广州生物医药研究的进展。”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表示。而让这些本土研究人士欣喜的同时,如何建立有特色的基地成为他们关注的命题。
基地蓝图
正如国家发改委在关于认定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批复中指所出的那样,广州现有的生物产业基地及其生物技术科研力量雄厚、大型企业集中、市场环境相对完善和毗邻港澳的地缘特点,成为其跻身国家生物基地的重要条件。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广州具有各类生物技术企业3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有71家。有1家企业的年产值超过10亿元,19家企业的年产值超过1亿元。在300多家企业中,75%分布在医药行业,25%分布在农业、食品、环保等行业;50%以上为民营企业,其余为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与此同时,近年来,广州通过自建或合建等方式组建了近30个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多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体系,而广州现有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人才达7000多人。
按照国家发改委有关认定批复,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海洋医药四大生物医药领域,并着力发展生物农业,推进生物服务业(生物技术研发等)发展。
刚出炉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显示,广州根据生物产业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确定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两个核心区,以及分散在若干点的工程研究系统、生物服务系统和药品流通系统组成,总体上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网络型格局
据透露,广州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按照《规划》,到2010年,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基本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形成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其中医药产业超过600亿元,医药产业出口超过10亿美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2~3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以及由600~8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群体;初步实现生物产业技术自主创新。通过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使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广州的第四大支柱产业,使广州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最主要的产业化基地。
特色是关键
生物产业在中国无疑是继信息产业后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包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克隆技术等在内的现代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而在这样的“诱惑”之下,拥有各种名号的各式“药谷”、“生物医药基地”、“生命科技园”、“药港”、“生物谷”、“医药园”在各地拔地而起。在大兴土木、大肆规划的背后,隐藏着资源浪费、环保缺失、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药谷都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的,建设时间短,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生物制药品种少、中药产品重复多等问题,缺乏真正具有效益的产品。一般而言,药谷从开发建设到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需要5至10年的时间。而另一方面,国内药谷在总体上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和布局规划,各药谷之间缺乏战略上的筹划和信息上的沟通,造成产业领域重叠、低水平竞争、资源争夺激烈等情况;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国内并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众多药谷的一拥而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重困扰了需要高技术水平支撑的生物产业的发展。于是,不断有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3至5个国家级基地,并在政策上进行扶持。
为了促进生物产业的集聚和跨越式发展,相关部门近年间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全国布点建设若干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去年高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已首批认定石家庄、深圳和长春3个城市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并在当时表示,国家还将逐步推动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发展,推动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而此次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确立,对于促成珠三角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产业圈,对我国开拓东南亚医药市场,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都将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目前已有的国家生物基地而言,特色与差异化发展仍显得格外关键。“希望政府的定位能够明确,应该深入了解这些地区究竟是在哪些方面有较强的基础,确定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因为在各方面都突出、领先是比较困难的,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这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指出:“对广州来说,与上海相比尚缺乏比较成熟、大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集群,较北京而言,在基础研究方面稍有距离。这就意味着其必须要加强国际方面的交流,发挥地理上的优势,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业发展。”(来源:医药经济报)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