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由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现代商报》等12家京城媒体共同主办、公众投票评选的第二届“北京影响力”评选活动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凭借在北京同仁堂取得的辉煌成绩,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殷顺海顺利入围“北京影响力”十大经济人物,同时,“北京同仁堂”也无可争议地入围“北京市十大商业品牌”候选名单。这两项入围“十大”,充分显示了公众对于同仁堂的信任与肯定。同仁堂成功的秘诀何在?本报记者对北京同仁堂集团进行了采访。
速度服从质量
作为中国医药企业的龙头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同仁堂具备良好的快速扩张条件,但在这个问题上,同仁堂的表现相当稳健。董事长殷顺海的信条是:速度服从质量。他认为,速度的快与慢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企业的发展质量,这样企业才能基础扎实,有后劲,可持续发展。
与一般企业做大、做强、做长的思路不同,同仁堂的发展思路是:做长、做强、做大,即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计划,企业只有做长了才可能做强,可能做大。同仁堂历经300多年不断做大,不断做强,与他们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密切相关。
有人曾经说过,把同仁堂这330多年,放在烘干器或浓缩器里浓缩一下,会发现只剩下两个字:“产品”,如果把“产品”这两个字再浓缩,剩下的就是“质量”。老百姓最信任的是产品的质量,因为质量好疗效才能好,是质量塑造出同仁堂这样的不朽品牌。
以中药企业必不可少的饮片为例,在同仁堂饮片厂,你可以亲眼目睹同仁堂员工是怎样用手工一片片、一粒粒精挑细选,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跑远路,也要到位于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去抓药。为了获得优质药材,同仁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自己建设了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用同仁堂集团总经理匡桂申的话说,“确保药从‘原始基因’上就是好药。”此外,对药材独特的前处理工艺,也是同仁堂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在同仁堂的加工车间,山茱萸必须去核,人参一定要去芦头,尽管这样成本要高出许多。他们仍然严把选料关,并将“蒸炒炙煅”等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制药设备相结合,严格遵循炮制规范。
而现代化生产线则保证了同仁堂能够大规模生产高质量药品。同仁堂在北京亦庄拥有的现代化无菌操作中药片剂生产线是一个例证。这条生产线能够生产牛黄解毒片等20多种片剂。沿着被封闭的透明的参观走廊前行,你可以看见制粒机、压片机、包衣机等运转有序,穿工作服、戴口罩的工人每人负责操作一台机器。车间进口处则有一个网络监控室,一组电视屏幕组成监控墙,还有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储存生产线的数据,监控设备运行状态。
善待社会、善待员工、善待投资者
北京同仁堂征服公众的不仅仅是悠久的历史、上乘的品质,更让人叹服的是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所形成的文化。这是这个百年来老字号的精神所在,也是其经久不衰的秘密。殷顺海认为,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了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同仁堂在崇文门的办公大楼,就看见一层的同仁堂药店端端正正地挂着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就是同仁堂秉承的“深厚文化底蕴”的表现之一。
多年来,同仁堂始终坚持殷顺海倡导的“善待社会、善待员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的经营理念。在非典期间,同仁堂不顾药材进货价格大涨,坚持按低价卖给百姓,企业为此损失了1500万元,但这种善待社会的举措为同仁堂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企业的兴衰离不开人,同仁堂在这方面体现了一个“仁”字。他们提出,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用同仁堂的干劲鼓舞人、用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人、用优良的业绩回报人;对于员工,他们更是提出了“职工转岗不下岗,工资年年涨,住房条件逐渐改善”。
最近,同仁堂又准备在两处市区黄金地段建职工宿舍,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正是这些人性化的管理,确保了同仁堂的企业凝聚力和职工的荣誉感。
稳健是同仁堂的风格
质量为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同仁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从1997年上市至今,历经7年稳步发展,同仁堂销售收入由1997年的6.2亿元到2003年的21.69亿元,累计增长349%;净利润由1997年的9892万元到2003年的2.39亿元,累计增长242%。
然而与其他医药企业相比,同仁堂在宣传上一惯保持低调。殷顺海认为,稳健正是同仁堂的风格,因为同仁堂所代表的理念几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这种态度体现的是对同仁堂品牌的珍爱,“同仁堂并不是同仁堂自己的,同仁堂应该属于民族,属于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战略,使从300多年历史深处走来的同仁堂抚去岁月尘埃,历久弥新。
同仁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先生在北京创办同仁堂药室,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药铺,但就是这一在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举动,却成就了中国医药史上的一个传奇,诞生了中国乃至世界驰名的商标——北京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历经了330多年的风雨,从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药行业著名老字号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坚持“德、诚、信”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了许多让广大消费者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能够穿越三百年历史而依然熠熠生辉。
“超级航母”
改革开放以后,同仁堂在继承传统制药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从体制和机制上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九五”以来,同仁堂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同仁堂资产总额达63亿元,销售额50亿元,实现利润3.4亿元,实现全年出口创汇2018.5万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17.33%,在全国中药行业蝉联第一。
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百年老字号,其品牌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同仁堂商标已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同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并在台湾进行了第一个大陆商标的注册。同仁堂的著名商标和优秀品牌已成为同仁堂集团不断发展的特有优势。
现在同仁堂销售终端网络遍及海内外,已在海外拥有2家独资公司、11家合资公司及17家药店,拥有分店、连锁店、店中店400多家。2004年6月,在香港购地1.17万平方米,投资1.5亿港元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2004年同仁堂投资6亿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股份公司生产基地、科技公司生产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已竣工投产,这是同仁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生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项目,从制剂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系统自控化到能源控制、环保、施工质量等均实现了“六个一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同仁堂已形成位于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五个生产基地组成的生产制剂群,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
在全国中药主产地,同仁堂拥有按国家GAP标准合资建设的12家绿色中药材种植基地,总投资5800万元(其中同仁堂投资2958万元)。同仁堂将在主要产品实现原料基地化供应的基础上,进而成为药材的生产商和市场的供应商。而随着其连锁药店的不断扩张,同仁堂真正的形成了从原料采集、药剂制作、药店销售的一条龙,集团化运作。
走向国际
1997年,独家发起设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于同年6月成功上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出1亿元科技含量较高的绩优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两次融资的企业,并在香港上市,被业内称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科技公司股票一直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同仁堂迈向国际化大企业的重要一步,开了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的筹资的先河,也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老字号医药企业经营方式上的创新。
2001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改制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被中宣部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4年,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十户国有企业重大典型之一。
作为一个历经了三百多年的老品牌,同仁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同仁堂的国际化进程取得的重大成绩,让我们对这个中国医药界的代表性企业有了更多的期待。
从“老字号”到跨国公司
同仁堂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新定位:“老字号”焕发新生命
1995年,刚刚担任总经理的殷顺海面临严峻局面:市场竞争加剧,资金紧张,库存结构不合理,外欠款高达4亿多元,被银行确定为“三B”企业。有人曾形容当时的情景为“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皆无”,当时的同仁堂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殷顺海可以说是临危受命,承受着相当的压力,他的任务是让同仁堂重新定位经营的方式,重新走上辉煌。
他没有让大家失望,抓工作脚踏实地,做企业苦心经营,上任段短两年,一举扭转了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而同仁堂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1997年,国务院确定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惟一的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2001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现代公司制的转变。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步骤,同仁堂解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