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医药行业中第一家通过书籍公开成功法则的企业,海正持续、稳定而快速的增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呢?
经济学家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态度大致分两类:“熊猫”与“狗熊”。“熊猫型”的经济学家重视企业家的创新作用,为此他们深入企业调查,及时总结企业成功经验,大力呼吁善待企业家。而“狗熊型”经济学家更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时时留意企业家强势的现实,每每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大声疾呼,对“内部人”的侵害行为提出警告。显然,“熊猫型”和“狗熊型”都是当今中国需要的。没有“熊猫型”的经济学家,中国企业就缺少良好发展的学术环境;缺少“狗熊型”的经济学家,企业的发展就可能由于个人私欲出现偏颇。
对于海正,我更多想以“熊猫型”的眼光来分析和总结,却要避免只给廉价的掌声与鼓噪;同时我更想以“狗熊型”的眼光来指出“海正经验”的局限,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博得所谓的眼球聚焦和哗众取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家经贸委工作起,我就开始持续关注企业成长的话题,并曾对国内相当大一批企业进行锁定追踪,试图探寻出中国企业成长的要义。当海正药业进入我眼帘时,其高成长的现实激起了我探询深究的兴趣。
领跑的力量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正”)是由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境内外七家知名投资机构、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发行4000万高科技A 股。一直以来,其良好的业绩和持续稳定的表现,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关注。
作为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和主要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企业,海正建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从事抗生素抗肿瘤药、抗寄生虫药、心血管系统药、抗感染药四大系列原料及制剂的产销研,其中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7个产品通过了FDA认证,5个为国家级新产品,4个产品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被业内公认为极具综合竞争力的一流药企。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海正产值仅千万元,利润数十万元;
至1986年,海正产值仍在千万左右徘徊,利润不过区区百万;
18年后,2004年海正总资产增长至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54亿元人民币,利润2.87亿人民币。
以1981年为基准计算,海正销售年均收入增长26%,年均利润增长高达32%;如果以1986年为基准,则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34%,利润的年均增长达37%。个别年份如2003年,海正甚至实现主营收入增长103.5%、主营利润增长156.8%、净利润增长243.6%。其增长速度在中国75家医药上市公司中独占鳌头!
海正的成长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数量扩张,其成长的稳定性及增长质量更了不起:在海正的历史上,几乎没有过亏损,这充分显示出海正业绩增长的非凡稳定性;从增长质量看,海正的成长并不是高度依赖外在投入或各种关系尤其是依赖地方政府支持,而是更多依靠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建立在国际竞争力基础上的核心能力)、依靠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比如,海正的药品开发能力、其国际产品认证(FDA和COS)数量均在国内医药行业中名列前茅,海正的创汇能力曾在2003年、2004年连续排名第一。同时,海正还具有良好的资信,多次被评为AAA级资信企业。
也许正是因为海正不仅成长快速,而且行得正、走得直,海正成了证券分析师们一致看好的股市未来之星,作为唯一一家化学制药企业与同仁堂(中药)一同入选医药行业的“漂亮50”。在投资者的眼中,海正是“中国最好的医药企业”,并将前途无量!
显然,海正是医药产业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成长企业的缩影,就像海尔、联想、华为、万科在各自领域里代表着中国崛起一样。区别于许多暴发企业的昙花一现,海正显然是一家决心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典范企业。长期稳定且高速的成长正是海正典范的最好诠释。
而造就海正辉煌的则是其连续的复合增长。复合增长指的是一种连续的、平滑的增长。套用中国老百姓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利滚利、滚滚利”式的增长。复合增长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连续的渐变会导致突变,丑小鸭会变成美丽的天鹅。
海正的成长,正是全球“复利力量”主导下的成长,是全球复利增长浪潮在中国的杰出代表!
成长秘匙1:巨人肩上的后发优势
一般来说,后发国家及其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和学习先行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后发优势。譬如,以经济总量翻一番的时间计,英国在1780~1939年花了58年,美国在1839~1886年花了47年,日本在1885~1919年花了34年,韩国在1966~1977年花了11年,而中国在1978~1987年仅仅花了9年。为什么越是后来的国家增长越快呢?当然就是因为后发优势的发挥,说白了,后来者能够更显风流,是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海正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懂得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海正的国际视野一直备受业内称赞和认同。然而,有趣的是,海正走向海外却并非自发主动的选择。1981年,深受当地台州地方文化的影响,海正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内第一批进入外贸领域的企业。然而区别于同期的其他外贸企业,海正一开始就显现出个性:向国际要市场、要技术,做国际视野下的药企的理念,似乎一开始就根深蒂固于海正的发展轨迹。至今,回顾海正发展历史,每一步的成功都与其主动融入国际,善于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密切相关。
可是,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都存在后发优势,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以及像海正这样的少数企业能够成功呢?普遍与特殊之间似乎并不简单,海正的答案有所启迪:后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还需要其他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和平的环境、开放的经济、市场化以及尊重产权等。没有和平的大环境,外战抑或内乱会让一个国家的后发优势永远沉沉睡去;有了国内和平的大环境,但对外经济不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足,信息闭塞,不能很好地向先进国家和企业学习,后发优势同样难以发挥。为什么印度是民主国家,俄罗斯搞了休克改革,但其后的经济发展都不如中国?国际上的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在于制度性建设的缺乏--尽管有了和平的环境,开放的经济,但是国内市场化进程步履缓慢,对私人产权缺乏尊重等加大了企业发展成本,拖累了企业发展步伐,此消彼长的结果是国外资本乘虚而入,主宰国家的民族经济,典型如“拉美化现象”。
作为后发优势的必备条件,和平、开放、市场化以及对产权的尊重缺一不可。它是决定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否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而后来居上的先决条件。
点评:
开放、市场化、尊重私人产权,所有这些加起来其实就意味着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事情交给市场,结果将乐于所见--不是发达国家占优势,而是发展中国家将迎头赶上。而在这个从发展转向发达的追赶过程中,最终剩下来的是类似海正这样能够最好地实现资本“复利增长”的企业,落后与成长缓慢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成长秘匙2:构筑比较优势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思考,有三个决定成长游戏胜负的关键变量:一是要素成本,包括劳力、土地、能源等经济要素的价格,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比较优势究竟在什么地方,可供选择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是什么;二是组织和制度费用,理解为把经济要素组织起来的规则与制度的确立、执行和运行费用。这一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能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优势;其三是经济要素的质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技术和知识水平。这一条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为成本与能力的竞争。设定其他条件相同,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制度费用下降较快,而要素质量又能得到稳定提升,它就没有理由不会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劳动力成本
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1/5,人均资金占有量也并不丰富,因此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密集的劳动力资源,没有任何爱国者能够脱离这一现实来讨论中国发展问题。
海正能够高速成长,首先在于它很好地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全球医药产业分工恰好说明了这点,原料药制造业需要劳动力密集而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刚好契合了这个环节的需求,于是在密集劳动力的同时也自然密集了竞争力的优势,因此中国越来越成为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世界工厂”。目前,化学原料药已占据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3,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并且可以乐观地预计,未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生产和商业企业还将面对来自欧美企业迅速增长的加工贸易和委托生产需求。海正恰好把握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这一良机。
制度成本
当然,劳动力并非唯一决定成本的因素,因此企业还必须挖掘其他方面的潜力来实现成长最大化。如果光凭劳力便宜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那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资最低,却没有表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呢?答案是当时的工资成本虽低,但制度成本高昂,因此抵消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显然,中国企业要打造国际竞争力,劳力便宜只是一方面,制度成本的降低也是必须考虑的关键。而降低的途径有二:一是政府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变革不断降低度成本和交易成本,二则各家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来降低组织成本。
过去这些年的改革开放成绩卓著,降低了企业的外部成本,而中国优秀企业的不懈努力也提高了自身的制度优势。海正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提高组织资源的效率降低制度成本。白骅执掌海正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劳动纪律--上班不能离岗。很显然,白骅真正想做的其实就是要降低组织资源的成本,提高效率。再到1997年的海正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