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虎网保健品网 > 保健品资讯信息 > 医疗领域将向外资开放 “洋”药店真的要来了
医疗领域将向外资开放 “洋”药店真的要来了
来源:-    浏览:348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20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十三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的服务供给。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2018年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其中包括对外资扩大医疗领域的开放,这对吸引外资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开始履行加入WTO的承诺,正式放开药品的分销业务,经批准的外商允许在中国从事药品采购、仓储、运输、零售以及售后服务后,就有药店老总喊出“狼来了”,“洋”药店什么时候进入中国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但随后久久不见“洋”药店有大举动,于是逐渐被业内淡忘。

2017年11月30日,随着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纸公告,这个话题又开始受到关注。全球最大的医药保健企业沃博联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将其作为增资主体,以人民币276,670 万元的价格认购了国大药房40%股权。

外资一下子成为中国年销售规模最大的连锁药店的第二大股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大规模外资为何姗姗来迟?

“平价”作为曾经无往不利的价格利器,其威力正在不断减弱。在药店不断走向集中、竞争格局正在重构的过程中,如果外资想介入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这是一个理想的时机。

从2004年到2017年,相隔整整13年,为什么此时外资才大举进军中国药品零售市场?

其实,外资很早便来到中国:2002年6月,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美国Medicine Shoppe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与海王星辰合办美信专业药房;2005年10月,贵州一树与荷兰GRI零售投资集团合作,推出舒普玛药妆店;2012年9月,南京医药与以药店为主导的国际保健美容集团的英国联合博姿达成合作协议,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由后者投资5600万英镑,获得南京医药12%的股权……

时至今日,美信已经式微,这家曾经盛行一时的连锁药店“折戟”,说明了当时为何外资不愿大举进入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原因。美信是以特许加盟的方式在中国发展门店的规模,回顾美信的拓展之路,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一些连锁药店老总都认可美信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的专业模式,但大多数加盟美信的却是单体药店

实际上,美信的专业模式是输给了“平价”模式,但不等于是专业服务输给了“平价”。许多药店加盟美信看中的是其专业的品牌,但在当时比拼药价的大环境及自身能力所限的情况下,难以把美信的专业服务落实到位。何况那时候消费者最关注的是药品价格,而不是专业的服务,因此美信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不过,外资没有大举进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直以来,由于医药不分开,医院的院房占据了药品销售80%左右的市场份额,据南方所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药店终端的市场份额也只有22.5%。可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在推进医药分开,并且控制药占比,处方外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蛋糕”变现的机会越来越大。

除了政策环境有利,市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去年9月,著名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了《零售药店行业发展策略指南》,预计中国药店市场规模至2020年将达到6200亿元,年平均增速在10%~15%之间。该指南还指出,相比医院药房,零售药店在药事服务专业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意味着中国的药店在专业化服务方面的发展空间较大,这恰恰是“洋”药店的所长。

“平价”作为曾经无往不利的价格利器,其威力正在不断减弱,慢病管理、健康生活馆、中医馆等新业态崛起,象征着药店向专业化的回归。目前,已有各路业外资本大举进入药店,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整合并购风暴,以打造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药店不断走向集中、竞争格局正在重构的过程中,如果外资想介入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这是一个理想的时机。

选择哪条路径进入?

与中国的药店合作,是外资实现“中国特色”转换的理想途径,但首先要在技术和用户习惯养成上使其“中国化”。

提到外资的进入,日本曾是一股强劲的力量,随着国内连锁药店到日本考察多元化热潮的兴起,与日本企业合作、共同开设药妆店的尝试一度吸尽眼球,但多数似昙花一现,而且未成主流。

假如美信不是生不逢时,会不会在今天大放异彩,给外资直接进入药店渠道带来信心?答案不得而知。但沃博联采取的是“先批发后零售”的模式,即先做批发来了解市场需求,接着才扩展到零售业务。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医药批发分销配送网络拥有者之一,沃博联拥有390多家配送中心,每年向超过23万家药店、诊所、保健中心和医院提供配送服务。沃博联还是世界最大的处方药和保健产品的采购商之一,由此看来,在品类方面也可给国大药房带来不小的助力。

无独有偶,早在2003年12月11日,瑞士裕利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医药物流的裕利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医药商业企业——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双方总投资1.2亿元,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其中中方占注册资本的51%,裕利占49%,合资期限为30年,业务以药品批发为主。不过由于外方的投资额不大,业内只是视之为外资的一次“试水”。

倘若就此断言批发为外资进入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路径,似乎为时过早,如美国康德乐收购广州百济新特药房成立康德乐大药房,走的就是另外一条DTP专业药房的路径。2012年,康德乐在北京开出第一家DTP药房,曾计划把DTP药房开到中国的100个城市。

但在2017年康德乐出售其中国业务,外资在中国发展DTP业务的拓展因此蒙上一层阴影。不过,从目前DTP药房的发展态势和药品的销售表现来看,其后劲不可小觑,不排除未来外资与大连锁共同开设DTP药房的可能

不必讳言,与“洋”药店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药店开始注重加强专业的服务,拥有的执业药师数量也大幅度上升,但在专业指导顾客合理用药上的差距较大。当顾客的这种需求成为主流、成为习惯,“洋”药店会不会直接开到中国?

中国各地的经济与用药习惯的差异较大,导致“洋”药店直接进入中国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进入,也可能是选择一些较大的城市,不会大面积覆盖。与中国的药店合作,是实现“中国特色”转换的理想途径,正如贵州一树董事长王春雷所言,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时,首先要使其“中国化”。

虽然现在药店的并购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究竟是需要“洋”药店的资本还是技术?不难得出结论。

向外“借力”正当时?

随着药店分级管理的进一步落地,市场资源将面临重新划分与争夺。对于药店将来的发展,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是吸引和稳定客流的关键,也是中外合作的机会所在。

中国履行WTO承诺的第二年即2005年,有调查显示:外资介入或由外方管理的零售药店的比例很小,如广州为5%,上海是2%,而北京只有2‰。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药品零售市场的发展空间其实对外资具有很大吸引力,只是由于相关法规与政策有待完善,外资才持观望态度,而现在这个时机已经成熟。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174家,同比增长15.9%。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引资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这说明中国对外资仍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措施出台与落实,中国经商环境不断改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明显减少,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引资的吸引力。

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由追求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未来服务业、消费及相关高附加值产业将会加快发展,这些领域为外资提供了更多商机。对于外资来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高,政策环境利好不断,如实施医药分开的步伐加快、鼓励医院的处方外流等,大规模的“飞检”、并购整合等又使中国的药店不断走向集中与规范,人口老龄化、预防保健需求上升等也使市场大幅增长可期……

如果说40多万家的庞大药店数量会造成竞争白热化和顾客的分流,那么新出台的《关于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则有可能改变这个竞争格局。该意见稿提出“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试点地区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统一的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实施的时间由前一版的“2025年”提前至“2020年”。

令人关注的是,该意见稿把药店分为两类:一类药店仅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二类药店可经营非处方药、符合经营许可范围的处方药和中药饮片,前两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二、三类药店合并为二类,并根据服务能力将二类零售药店由低到高划分为A、AA、AAA三个等级。如果药店的分级管理全面实施,将可能对药店产生影响: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二是成为AAA级的药店有望在医保方面得到政策的倾斜;三是有利于推进处方外流的步伐。

国内连锁药店从以前主要考察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多元化,到近年来转向考察欧美药店的专业服务,就表明药店的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在提供药学服务方面,如何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才是稳定客流或吸引客流的关键。换句话说,对于药店将来的发展,技术比资本更重,这既是和“洋”药店合作的基础,也是双方的机会所在。

收藏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关于虎网|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虎网医药网 ·虎网保健品网 ·虎网医药人才网 ·虎网知识产权网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投诉电话: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4)第0053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60322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