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浪潮”席卷温江大地 “人才洪流”智汇“三医”产业 人才蔚,事业兴。“人才”是一座城市强盛的动力源。 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要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接下来,温江要做的就是:落实!因为温江明白,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差异是资源依赖与创新驱动之间的本质差异。 事实上,致力于发展“三医融合”产业的温江决策者们,也一直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最大限度变人才资源为发展优势。 且看近年来温江不断开拓进取的“人才强区”之路,你会欣然发现:人才源泉正奔涌温江大地,创新浪潮正引领经济跃升。 政策+环境 加码人才“引力”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5月10日-11日,温江迎来两位国际大咖——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实地考察成都医学城三医企业,点赞温江科技创新成果。 两位“巨头”组团来温江,这在区县一级实属罕见。在他们眼中,温江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投资环境,生物医药产业欣欣向荣,科技成果转化蔚然成势,这里必将聚集更多世界目光、招引更多国际项目。 得到全球“最强大脑”的高度赞许,其背后暗合着怎样的“经济密码”? 人才和创新首当其冲。俗话说,“木茂鸟集,水深鱼聚”。可要想钓鱼,还得有鱼的思辨。 通常来说,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风向标”,更是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温江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毋庸置疑,最新出台的人才新政30条,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位于成都医学城的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就是第一个尝到“甜头”的创新型企业,由企业核心人才团队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刚刚启动,温江区科技局围绕创新项目研发、研发平台建设和人才个人资助等1300万配套资金就已准备到位,给了企业一个“大礼包”。 然而,政策的杠杆激励仅是一个方面。“一座城市能不能吸引人才,物质待遇并非最高准则,才华得到出路才是核心要义,换言之就是要有卓越的发展环境,为人才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姬建新表示。 这样的论断与温江区科技局局长李振华的观念不谋而合,“人才是长腿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人才是会跑掉的。”因此,李振华带头率领全局干部职工当好创新人才的“客服”,尽最大可能让人才满意。 那么,温江的发展环境到底好在哪里?人才的“引力”源自何处?该区主要负责人在5月12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生物医药大会上隆重推介:温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富集的创新资源、强劲的创新动力、卓越的生态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将把最优质的资源留给最优秀的企业,把最优厚的礼遇给予最优秀的人才。 外引+内育 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争夺是一场多维度的竞争。 对温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人才的价值显而易见,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李振华表示,“对科技创新人才,我们不仅有 蓄水养鱼 的雅量,更有 放水养龙 的海量;不仅能 见长 ,更能 护短 ,让人才干事创业没有 天花板 。” 思路一变天地宽,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截至目前,温江区已成功引进“两院”院士6人、国家、省市千人计划专家和团队23个、博士200余人在温江从事产品研发和技术指导;申报入选的省市人才计划达18人、顶尖创新创业团队3个。此外,温江还计划用3年时间,力争再培养100名左右行业领军人才,通过人才“活力”提升城市“动力”。 “活力”还体现在4月22日的“创业天府 菁蓉汇·温江区”三医融合专场活动上,24名全球生物顶级专家,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高校校长等“最强大脑”,联合成为成都医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为温江日渐火热的“三医融合”产业再添一把柴。 如今,在温江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已蔚然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那么,对于人才而言,温江的价值在哪里? 这样的价值体现有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选址温江建立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由一个实验室迅速聚集发展博奥新景、博奥晶芯、博奥颐和等四个子公司;依托“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创毅公司董事长张辉及其团队,同时带来国开行4亿元的融资支撑;四川省“百人计划”专家邓炳初加盟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后,立即组建了创新药开发团队,吸引了包括5名省市人才计划专家在内的100余名研发人员加入该团队,目前多项药物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而由温江区申报入选的省“千人计划”专家刘建余,于2016年离职创业,创建了四川夏派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正成长为小分子创新药研发服务的前沿创新型公司……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英才云集日,温江华美时。温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未来五年,温江将继续坚定不移走 人才强区 之路,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一批懂 三医 、懂资本、懂市场的领军人才;实施产业人才培育计划,聚集一批高素质、年轻化、多元化的产业基础人才;深化 鱼凫英才 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本土专家,努力形成一支与温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宏大人才队伍。” 习修鹏 姚慧 原声 本报记者 李颖 “一带一路”上的创新名片 ——近距离观察成都医学城的创新之路 5月10日,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启动,成都医学城惊艳亮相,受到国内外业界广泛关注。志在打造健康产业高地的成都医学城,正在使出浑身解数,抢占“三医”产业蓝海,目标直指“千亿医学城”。 西部崛起的健康产业高地 “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很快将替代IT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国家未来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和依托基地,成都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已辐射川、渝、云、贵、藏等西部地区。按照规划,温江将彻底打破属地界限,整合大成都优势资源,构建成都医学城。以医疗服务区、康复养生区、商务配套园区等三个区域为共同支撑,打造“中国一流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提供放心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有力聚合国内甚至国际优质医疗资源,打造西部地区的医疗中心,积极促进西部地区医疗事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和共同发展。 作为四川省、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温江区正在聚智聚力建设“健康态、创新型、千亿级、全产业链”的国家中心城市健康产业高地——成都医学城。目前该区汇聚了包括科伦药业、博奥生物等在内的一大批医药领军企业和医药研发机构,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已建和在建的孵化载体超过200万平方米,区内20余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超过20万人科研创新人才迸发出强劲的创新能力,注定将成为西部医疗健康产业的一个新的制高点。 引领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5月12日,美国普渡大学教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获聘为成都医学城国际顾问。“这里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面对记者,根岸英一表示,将为成都医学城建一个朋友圈,聚集更多核心技术专家献计献策,引领成都医学城走向全球。 好消息不断传来:开年以来,美国北卡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握手”温江,辅以成都最优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成都医学城将爆发出空前的发展张力。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1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乐观地表示,成都医学城的整个业态和发展模式放在国际上比较也是有一定的优势。 “成都医学城有浓烈的探索精神,这样能把产业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台阶。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的生物医药研发还处在相对初级阶段,建议在研发机构和诸如医院之类的应用单位之间迅速建立互动的关系,辅以更多的政府配套,三医融合会有更多的机会。”托马斯·苏德霍夫认为,成都医学城应该加大国际曝光率,增强创业者的创业自信,引进有更高质量的大学,鼓励初创企业勇敢尝试,在政产学研用的实践中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路子。 “在美国,很多影响力大的企业落地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圣地亚哥等地。在中国就会在北上广等这些创新要素密集聚集的地方。如果说温江要在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化影响力,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大学群存在,能吸引更多企业同时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的上下游全链条,才能真正吸引众多资本的关注。”托马斯·苏德霍夫建言。 不光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积极建言献策,成都峰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也对成都医学城的发展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就像中国足球俱乐部重金引进外援一样,温江引进高级人才可以达到短平快的效果。但是还要注重 青训 。成都医学城的产业着力点在三医融合,最终大量的工作需要本土专业人才来做,才能实现整个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共生。” 12日当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成都)、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制剂创智中心及中医药制剂专委会纷纷落户成都医学城。这些中医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平台落地温江,必将进一步发挥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一个脑袋两只手”的作用,实现海内外高层次专业项目在成都医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聚集,这实际上也是给李俊的自信做了一个注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告诉记者,中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成都)落地成都医学城后,将迅速从新药、保健品、药材种植,到药材的开发,到品种的保护、质量的保证开展研究,和成都医学城的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会有很多的对接,这为成都医学城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要素保障。 伴随载体落地而来的还有资本的快速反应。 继今年4月22日280亿项目落地成都医学城后,包括电子科大(温江)创新中心项目在内的8个重大项目在12日落户温江,52亿元协议总投资布局成都医学城,温江再迎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站上“一带一路”健康产业的“潮头”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当今世界新经济潮流,产业价值高,全球各地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行业重磅级企业落地。这么多项目能够投资成都医学城,说明这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要素配置是符合产业需要的。”托马斯对记者说。 未来10年,成都医学城将围绕生物类似药、中药现代化等八大细分领域,打通大健康产业链,推动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产业发展。建成对接全球的生物医学技术转化中心、全国领先的新型医药医疗产业创新创业基地、西南最大的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集群聚集区。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随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从成都医学城的前进轨迹来看,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一带一路”上的创新名片,未来仍将对该区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最关键的是,成都医学城的这个10年规划,其本质上是对民生的深度保障和改善,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地区人民获得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今天的健康产业,所有健康的挑战、所有健康的需求,来自于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纵观成都医学城目前所走的发展路径,实际上也就是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的未来健康之路的初现。其提出的“三医融合”模式促使成都医学城站上未来健康之路的“潮头”。 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成都人才计划”专家姬建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成都医学城“三医融合”发展模式的本质是创新发展,“三医融合”在成都医学城和中国医药产业在这里获得了共振。成都被定位为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成为成都的发展战略,成都医药产业发展、成都医学城的建设,通过“三医融合”创新驱动,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造就未来的健康之路上,能让众多创新创业者获得更大的成功。成都医学城对推进全市乃至全省、西部地区医疗水平及改善就医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引领作用。 习修鹏 原声 本报记者 李颖 本版图片由温江科技局提供 3大创新载体落地 52亿重大项目签约温江 抓科技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 开年以来,温江区总投资30亿元的成都医学城创新中心项目启动,相继签约落地肽坦生物研发与生产基地项目、恒大·养生谷项目、药明康德等重大项目。 4月22日,温江又与12个重量级的,涉及生物医学研发、成果转化、产业的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280亿元。 不到一个月时间,5月12日,在第二届中国西部生物医药大会上,温江再签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2亿元。同时,3家研发、成果转化载体“花开”温江。 如此多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落地温江已不是偶然,而是温江作为四川省、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构建全链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集区所必然形成的磁场效应。 创新驱动发展 3大创新载体注入新动能 5月12日,在2017中国西部生物医药大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制剂创智中心、电子科大(温江)创新中心等3家高层次创新载体在温江落地,这将为成都医学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那么,3大创新载体有着怎样的“来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也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所在的研究机构。经过60年的发展,构建了中药理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等完善的中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 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由四川省中医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临床的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精英性和权威性。中医药制剂创智中心将依托四川省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制剂专委会资源优势,在成都医学城汇聚国内外中医中药创新创业团队,搭建中医药双创人才中心、研发中心、智造中心等平台,开展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新药、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功能性化妆品等研发、生产,共同推动成都医学城在医药制剂领域的创新发展。 电子科大(温江)创新中心,由温江区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新尚集团共同建设众创空间、电子科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电子科大(温江)创新中心、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园,将协同推动“三医融合+电子信息”的跨界发展。 项目支撑产业 8个重大项目再添新活力 作为构建全链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支撑,5月12日,总投资52亿元,具有科技含量高、涉及领域广、集聚能力强的8个重大项目落户温江,为成都医学城的发展再添新活力。 签约项目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等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惠普实验室资深科学家领衔的 前沿医学技术项目;美国华人医药科学家协会、美国药学科学家协会合作建设的国际创新药物技术转化平台及健康产业孵化园。 在此之前,温江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都医学城与瑞士合作成立了中瑞低碳生物医学产业园,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生命科学园也缔结了友好园区。 今年以来,温江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服务等机构与人才的高度关注和向往。特别是一批批全链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聚集,成都医学城正在加快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工业生产到消费服务的完整新格局。温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成都医学城将建成对接全球的生物医学技术转化中心、全国领先的新型医药医疗产业创新创业基地、西南最大的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集群聚集区。“预计2018年,成都医学城将跻身国内生物医学类产业基地前15强。”习修鹏 姚慧 本报记者 李颖 诺贝尔奖得主组团到温江 点赞成都医学城 本报讯 (记者 李颖) 5月10日下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根岸英一走进温江,实地考察了成都医学城泰康之家·蜀园、三医创新中心。参观过程中,根岸英一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成都医学城的赞扬,他说,成都医学城走高端创新发展之路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兴奋,他愿意发挥自身优势,与合作团队一道,将美国普渡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研究成果引到温江转移转化,帮助温江聚集国际一流人才,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助力打造千亿医学城。 5月11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理学教授托马斯·苏德霍夫也来到温江,实地考察了三医创新中心、博奥生物、科伦药物研究院。 托马斯·苏德霍夫点赞温江生物医药产业:“成都医学城规模很大,在这里参观了两家医药企业,都有国内顶尖的医疗设备和制药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祝愿温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