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巴人眼里,如果得了病连中医都治不好,那就真的没救了。”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医药的国际化论坛”上,中国前驻古巴大使徐贻聪的一番话,引发现场一片会心的笑声。 这会心的笑,传递出人们对中医药的自信。从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望闻问切”和《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到今天的屠呦呦获得诺奖和菲尔普斯“中国印”,都在印证中医药的这种自信。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如今,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中药“走出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强调,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说,中医药“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专门规定,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原因,中医走向世界还存在很多挑战。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等,导致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中医中药未来如何更好“走出去”?最关键是要练好品牌“内功”。首先是通过各种途径,把“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推向世界。比如,外交部原部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合作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等外交界人士开展的“中医外交”,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是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要进一步提升。比如,旱涝等气候变化都容易导致中药药效不稳定,如何保持质量稳定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此外,保护好知识产权、培养好中医中药人才等等,都是中医中药练好品牌“内功”的必选项。 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原创的科技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让中医中药“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开更多花、结更多果,不仅是领导人的指示和要求,也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一代人的责任。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