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 尹力)已有347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已在境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5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等网点。据不完全统计,它在海外累计诊疗的患者超过3000万人次,让数以亿计的海外人士认识了同仁堂,也更加了解中医药。 北 京同仁堂集团总经理高振坤介绍,同仁堂至今的海外发展可分为“三大步”:1993年迈出的第一步是借道香港;2003年,以在香港的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 司成立为标志,迈出了第二步,目标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2013年,以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为标志,同仁堂开始第三步,进军西 方主流市场。 走出国门,347岁的老字号也成了海外市场上的“创业者”。从最初“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到现在“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这家“中华老字号”用质量和诚信将中医药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 北京同仁堂集团副总经理丁永铃介绍,同仁堂国药于2006年在香港大埔工业区建成了海外第一家生产研发基地。厂区面积11700平方米,是香港中药界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级别最高的生产研发基地。消费者所熟知的安宫牛黄丸、灵芝孢子粉等产品就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 数 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同仁堂已在境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5家包括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和养生中心在内的网点,并在当地开创了养生保健发展的 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同仁堂在海外累计诊疗的患者超过3000万人次,让数以亿计的海外人士认识了同仁堂,也更加了解中医药。 自走出国门 之日起,同仁堂就把“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作为最高目标。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差异,中医药国际化屡屡碰壁,中医药企业“走出去”也步履维艰。其 中,中医药的“身份认证”对同仁堂来说尤为重要,在药品准入严苛的欧美国家,同仁堂先在各国投资开设门店和零售终端,为民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建起中医 药诊所和养生中心,实现品牌本地化;举办义诊讲座、开设太极拳培训课程等,以此普及中医药知识;努力让中医药在海外得到政府层面的认可,促进中医立法,进 入当地医保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中医药走出国门不仅需要适应当地市场需求,还需要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实现本土化对接。为保障产品的顺利出口,同仁堂的生产线通过了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的GMP认证,穆斯林哈拉认证和以色列洁食认证等。 为了打破准入壁垒,同仁堂还与国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中医药人才,开展重点品种中药的安全性和作用机理等研究,积极为中药产品进入西方主流市场积累数据和理论基础。 “尊 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在走出国门的征途上,同仁堂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发展壮大。丁永铃表示,去年10月,借助“互联网+”,同仁堂打造了中国首个聚焦 健康领域的垂直跨境电商平台——天然淘,为老字号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打下基础,也让中医药“走出去”的同时,将海外的健康产品“引进来”。未来,同仁堂将继 续推进互联网电商发展,在网络营销、渠道拓展、远程医疗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 据 高振坤介绍,目前,同仁堂的商标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为后续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商标保护基础。未来,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努力加 大海外主流市场特别是空白市场的拓展力度,在沿线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在中医药海外拓展的瓶颈问题上寻求突破,持续提升海外经营业绩。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