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完成2000余例手术、国产可折叠人工晶体实现进口替代、国内首个3D打印人 工髋关节成功上市、中国第一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已自主研发投产……日前,《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中的 一系列成果发布,现场惊叹声连连。 20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 (2014-2017)》,“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列入行动计划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之中。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 成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前沿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临床研究三位一体的整体科技布局。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前沿技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 系。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成为支柱产业。 据北京市科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十二五”末期达 到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6%,成为北京新增的千亿元级产业。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保持全国前五,销售利润始终位居全国第一。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北 京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 从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来看,北京初步形成了“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南”包括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北”包括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中心。 北 京市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 “扶上马,送一程”。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认为,影响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有五个,即资金、空间、技术、政策、研发服务。为解决生物医药小微 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北京市科委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等实施 “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激励试点方案”,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风险备偿等方式,“十二五”期间,引导20家商业金融机构累计为247家企业发放贷款近200 亿元。 为实现高端人才的聚集,北京市开展 “G20工程人才行动”,“外引”海外领军人才,“内联”本土高端人才,“培育”应用型人才。截至“十二五”末,北京已有42位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家入选“千人计划”;101位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入选“海聚工程”。 与此同时,北京市科委会同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市投促局、市食药局、市卫计委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医保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和注册审批等方面协同推进,加速生物医药创新品种上市。 郑 焕敏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科委将结合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从“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形成工作抓手;加强创新培育力度,加快高端产 出;完善技术服务平台,支撑创新创业;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推动政策先行先试,加强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提出重点工作,聚焦并布局产业转型 升级和高精尖发展。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