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消息,“速脉可以了!但成都医药还是有点虚脉……”22日上午9点,2006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在蓉城开幕,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等17名院士团成员出席座谈会,一道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把脉献策。院士团问诊认为,“专利药少”是成都医药做大做强的一大虚脉,建议政府增强风险投入,整合优势资源,避免“遍地开花”。
速脉:医药产业,富了成都
在22日的院士座谈会上,成都市副市长朱志宏首先介绍了成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他说,医药产业作为成都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持续增长。据数据显示,2005年,成都成规模的制药企业达141家,共实现医药工业增加值49.79亿元、销售收入92.40亿元、利税16.76亿元,分别较前年增长41.0%、27.3%、18.03%。医药工业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居中西部之首。同时,成都市已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特色原料药及制剂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形成一定特色。
把脉:快设“国标”申请专利
陈宜瑜院士讲道,目前,全球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国际市场每年中成药销售额高达100亿美元,并仍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作为中药发源地,我国天然植物药资源丰富,同时又具有技术、中医药学理论等方面的优势,“但我国中药年出口创汇才几亿美元,而且大多是作为原料药出口,这令人遗憾!”
如何把传统中医药推向世界的舞台?“传统中医药起源于我国,我们对其标准的制定更有发言权。因此,为中医药量身定做我们自己的中医药标准是当务之急,你没有标准,如何申请知识产权?”陈宜瑜两手一摊,表情无奈。
陈宜瑜透露:我国传统中药柴胡的中成药制剂已在日本申请了专利。韩国等一些国家同样对一些传统中药抢先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因此陈宜瑜院士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发展至关重要。
虚脉:专利药少,政府该扶
“速脉很好!”曾益新院士认为,成都医药产业发展的速脉很好。在说了好的脉象之后,曾益新院士话锋一转指出了成都医药的虚脉———专利药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少。成都医药厂家很多,但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缺少真正的新药。据统计,成都医药产业整体规模约100亿,但没有一个销售过30亿元的企业和销售10亿元的拳头产品。成都医药要做强,必须提高创新能力。曾益新给成都支招:首先,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科研机构资源,给出好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其投入到专利药品、好药的研发之中;同时,政府应有长远目光,尤其应敢于对医药业给予风险投资,新药的研发周期一般长达10余年,这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营造一个好的创新氛围。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