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究竟难在哪里?看病贵、看病烦、看病冷、看不到病,这些都是杭州老百姓早几年的切身体会。
随着杭州对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四大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在“四改联动”的推动下,老百姓看病的脚步渐渐轻快起来了。随着解决“看病难”一揽子举措的出台,杭州的创新举措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2005年,省纠风办、省卫生厅进行了一次行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对医疗服务平均满意率达到97.8%。
样本调查
一个尿毒症患者的“看病账”
看到小张的时候,他正躺在市三医院的病床上做血透。虽然身上插着管子,鲜红的血液正通过管子流进流出,但小张一脸笑容,看不出是名尿毒症患者。
小张今年29岁,患尿毒症已有4年。刚得病时,小张曾在一家大医院做过肾移植手术,但不幸的是,半年后出现急性排斥,换肾宣告失败。这一折腾前前后后花了30多万元,这些钱还是家里人东拼西凑起来的。原本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家,从此一贫如洗,再也拿不出看病的钱了。
一开始,小张想通过尽量减少透析次数来省钱。原本需要每周做三次透析,他只做两次,甚至一次。时间久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万般无奈,小张曾经想过放弃,既是摆脱病痛,也不想拖累家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救命”的消息传来,杭州成立了惠民医院,对经济困难人群就医实行“十免十减半”,其中透析费就属于减半范畴。
2003年下半年,小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设在市三医院的杭州市惠民医院。这以后,他的看病费用发生了巨大改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在大医院血透680元一次,在惠民医院是550元一次。后来办了特困证后,血透费用减半,只要自费275元。
2004年上半年,小张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50元一次的血透只要自费15%,也就是82.5元,又因为他是惠民病人,在自费中又减半,一次透析只要付41.25元。
2005年,政府为了解决“看病贵”问题,全市将血透的价格统一调低至394.5元,医保病人血透费自费降至5%,即自费19.725元,再加上是惠民病人减半,小张做一次血透只需要拿出不到10元钱。
“费用少了,医院的服务态度却是好了不少。”小张说,他每次到医院看病,都能享受到坐电瓶车看病的待遇,这让他觉得看病再也不是件痛苦的事了。
亮点追寻
就医环境篇
五六年前,病人为了到市一医院口腔科看牙,必须凌晨四五点钟到医院排队。进入2000年后,这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从2001年起,市属医院开始了新一轮基本建设。因为有了足够的用房,各医院专科更加细化,方便病人看病时“对号入座”。如市一医院业务用房已从2000年的2.4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3万平方米,仅口腔科用房即占到了半个楼层,诊室从原来的10间,增加到14间,每天可诊治病人300人以上。市中医院开设了100余个专科,仅中医就分设了60多个专科。
各医院病房设施也更新换代,宾馆式病房及服务成为各医院的建设标准。病房有单人至6人房可供选择,每个病房带有卫生间,除了床头柜外,还添置了衣物柜、电视机等。此外,各医院基本上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病房温度可自行调节。病人就医环境更为舒适。
便民服务篇
———为解决上医院看病“三长一短”现象,各市属医院进一步简化诊疗服务流程,率先将挂号收费合一,并在每个门诊楼层开设挂号收费窗口,病人在窗口排队等候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针对前些年我市开办药店放开,药店一些药品价格低于医院的情况,2003年7月,市卫生局要求医院门诊处方放开,以方便病人购药。实施电子化处方的医院主动为要求处方外配的病人提供纸质处方;各医院在门诊服务台或导医台主动为医保病人处方外配提供方便。
———为解决群众“挂专家号难”的问题,市卫生局去年开设了“网上免费预约挂号系统”平台,并尝试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与杭州市民卡接轨。病人通过电话、上网、自助挂号机操作选择8家市属医院挂号就医,实现了多元挂号“指上通”,既打击了“号贩子”,也明显缩短了挂号队伍。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预约到想要找的名医专家。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小病不出社区。目前,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家,卫生服务站200家,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达6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责任医师制度,许多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杭州市区已有责任医师948名。社区卫生服务街道(乡镇)覆盖率达到100%,93.78%的居民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覆盖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架已基本形成。
降低费用篇
———从2000年6月开始,市卫生局开始组织市属医疗机构进行药品联合招标采购工作的尝试,在此基础上,降低药品价格。到2003年止,市级医疗机构共集中招标采购4次,降价让利金额2000余万元。针对解决群众“看病贵”的呼声,2003年8月,市卫生局直属12家医院在全省率先降低了215种常用药品价格,降价让利金额达500余万元。药品降价后,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5年,采取省、市药品联合招标推动药品同市同价、同城同价,全市126家公立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招标范围几乎涵盖了目前医院的所有临床用药,中标药品降价面达94%,平均降价幅度为22%,全年让利总额超过5亿元。
———从2004年5月起,市属医院实施“均费双控、超额双缴”的措施,即各医院的门诊人均费用和住院人均费用两项指标必须控制在规定的限额范围之内,对没有达到“双控”目标的医院,对其超过规定限额的部分全额收缴给市卫生局。据统计,2005年,我市人均门诊费用为131.81元,较2003年下降13.8元,按当年门诊人次计算,降低费用达八千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我市人均门诊费用为119.61元,较2003年下降21.8元,按照2005年门诊人次计算,为群众节约费用达12770.4万元。
———2005年1月起,11家市属医疗机构和市直管医学检验机构实行“医疗检查通用、结果信息共享”举措,对放射、特检、生化等检查项目结果,要求各医院互相认可。目前,该举措已在我市15家医疗机构推开。萧山、富阳等地也在辖区医院推行。
———在省内率先开展单病种收费和检查限价的“双单制”试点工作。分别在一家市属医院和一家民营医院推出单病种项目限价收费服务和住院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尤其是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管理,有效控制了医疗成本,缩短了诊疗周期,使检查、用药、收费更为合理。
医疗救助篇
———确定市三医院为“市惠民医院”,并于2003年9月起推出“十免十减半”措施,对我市六城区8000多户2万余名困难人员就诊实施医疗救助。据统计,至今到惠民医院及协作医院就诊、住院的困难人员共计10.08万人次,减免费用463.56万元。
———至今,全市各公立医疗机构均开设了爱心门诊,共设置惠民病床968张,诊治困难人群共11610人次,减免费用11.75万元,受到了困难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好评。
———特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2004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的救济政策。当年,全市13个区、县(市)的2000余名病人成为受益者。2005年年初,我市把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列为对各区、县(市)政府“初保”工作年度考核的一项内容,落实贫困家庭精神病人的免费药物被作为此项工作的重点。现已有近4000名病人受益。
体制改革篇
———为进一步加大医疗市场开放力度,市卫生局出台了《关于鼓励民资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对民资外资兴办医疗机构明确提出实行“四个不限、四个鼓励”。2005年,全市共批准开设各类民营医疗机构121家,其中民营医院25家。今年,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民营医疗机构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方面的具体政策。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杭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意见》后,卫生部门作为具体执行部门,采取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三步走”的实施战略。到今年,全市已基本建立以区、县(市)为单位的统一筹资、统一管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参保农民362.3万人,农民参加率达92.73%,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民发言
价格可以降,质量不可以
陈怀:虽然社区医院方便了我们看病,但大部分人去只是为了配药、挂瓶之类的“小事”,正儿八经看病,还是想去大医院。为什么?因为老百姓相信大医院里医生技术高啊。所以说,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的现象还是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要。我觉得政府在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医疗质量,只有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改善医患关系也是办法之一
沈女士:解决看病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现在都在要求医院、医生,其实患者有时候也要换位思考一下。医生、护士其实也很辛苦,有时候半夜三更还在抢救病人。医生和病人本来有着共同目标,不应该对立起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医德教育的同时,病人也有必要多理解。医患关系改善了,对解决看病难也会有促进。
对民营医院把关要严一些
guozi:现在杭州的民营医院很多,多元化的医疗格局是不错的。但政府部门对民营医院要把关严格一些,千万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利益,损害老百姓身体健康,甚至危害到生命的事情。尤其是民营医院聘用的医生,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一旦发现要严厉查处,绝对不能手软。
医生的收入要体现技术含量
一地鸡毛: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解决好医务人员的奖金分配方式,不能把看病人数、处方价格这些和医生的奖金挂起钩来。听说现在杭州在搞“收支两条线”,这个方法应该不错的。另外,我觉得医生的收入也要体现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