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启动 构建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郑梁锴 王丽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曾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比照今昔,展望未来,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从萌发、定位、集聚,到而今精准对接产业大趋势,向着打造长三角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医疗设备产业 基地迈进,努力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在这“起、承、转、合”之中,不经意间用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扎扎实实丈量了这个著名的经济学原理的现实 演绎过程。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落户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被赋予了新时期的现实意义,成为浙江省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鲜活案例。 起 以民引外把握良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走上“快车道”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6年前。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浙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浙江凭借较强的制药产业基础,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浙江省重点发展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出口占全国20%以上,行业经济效益处全国前列。 在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以生物医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生物产业同样 是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势在必行,培育医药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位于浙江省会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在经历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变革,并开启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征程。2008年9月,在杭州市区度过了 80余个春秋、见证了中国整个西药制药历史的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整体落户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民生药业迁建项目,掀起了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打 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红盖头”。 自此,框架构建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的放矢,大力引进和发展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及项目,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之内,园区内天元生物药业、贝达药业、杏辉天力药业等医药企业不断壮大。 在产业转型的后续,是“以民引外”的硕果。在诸多投资商中,来自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安万特、美国礼来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备受瞩目。瑞士 诺华斥资1.25亿美元收购天元生物股权;赛诺菲-安万特与民生药业合作投资1.28亿元,成立了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美国礼来投资浙江贝达 药业。 2012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为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医药)。精准对接产业大趋势,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2013年,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创建工作,在省市区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1月,经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同意,确认成立浙江余杭生 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拉开了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大幕。 承 引才引智积极招商 全方位为精准发力保驾护航 目前,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已经编制出台《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区块详细规划》,《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 业园区五年行动计划》,量身定制的重磅高新园区专项扶持政策也即将出台。这些政策的核心词,凝练出来就是一个目标—留住更多创业创新的项目和人才。 为此,高新园区构建完善了一整套服务于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配套政策体系,包括安家补助、项目资助、人才房申购、配套公寓等。今年已有112套人才公寓面向贝达、民生等生物医药企业进行补助性出租,同时专门拨出20多万平方米人才房供生物医药企业使用。 此外,高新园区依托国家千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杭州市“521”计划”、余杭区千人计划等政策,积极为园区企业和项目团队申报“科学技术奖”、“杭州市杰出人才奖”、“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集聚。 截至目前,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国千人才”5名,他们之中有从旧金山湾区实验室和伦敦、巴黎名校走出的海归精英,也有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军人才。 人才的集聚,为产业与研发之间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不断得到发挥。贝达药业获批国家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其他龙头企业也在争创国 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民生药业计量检测中心和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正在加快建设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仪器设备,降低企业成本。 在招商引资上,依托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这一金字招牌,高新园区目前以葛兰素史克收购诺华旗下疫苗事业部为契机,积极引进葛兰素史克制药(世界 500强)新项目、赛诺菲制药(世界500强)单克隆抗体及基因治疗药物亚太基地项目。同时,通过贝达药业等现有企业,努力招引创新药项目。另外,加强与 中国生物医药协会的合作,紧盯沈阳三生药业生物制药项目、深圳医疗器械协会会员单位(以浙商、杭商为重点)制造基地等,努力实现招商引资与引制、引智相结 合。 转 创业创新从未止歇 打造长三角医疗设备产业“心脏” 2014年1~11月,高新园区25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36.14亿元,同比增长20.37%,预计全年实现产值超40亿元,同比增长20%以 上。园区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全省前茅,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两项指标位居全省18个省级高新园区之首。骨干企业中,赛诺菲民生建成投产后产出大幅 提升,1~11月实现产值3.31亿元,同比增长95.58%,贝达药业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实现产值6.75亿元,同比增长36.66%,其他龙头企业如 民生药业、杏辉天力、诺邦无纺增幅均超20%。 拥有梦想和努力的人才拥有美好的未来,在创业创新的路上,高新园区人从未止歇。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省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强 调医疗设备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资料表明,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15 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今年3月,高新园区委托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主持开展生物医药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的 产业发展方向,在行业选择上,高新园区以发展网络化、智能化医疗设备为主攻目标,重点发展可穿戴设备、现代大型设备、植入介入材料、基因诊断(生物芯 片)、创新药物。在开发时序上,近期重点引进医疗器械企业,同时通过鼓励既有制药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引进研发性制药企业,储备新药项目。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产业发展的“五年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长三角最大的现代医疗设备高新区之一。在功能集聚上,高新园区完成省医 疗器械审评中心、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省食药监局行政审批受理分中心、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发资源共享平台等五大功能性平台 建设。在产值规模上,高新园区实现产值200亿元,其中医疗器械占60%~70%,培育一批1亿元企业和10亿元企业。 合 借势借力专业服务 三大平台助力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 合作才能共赢。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积极开展与省药监局战略合作,今年9月,省食药监局与余杭区正式签订《共同推进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建设合作协议》,并向高新园区授予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省食药监局行政审批受理中心余杭分中心等三块牌子。 目前这三大平台已在园区挂牌成立,这意味着今后高新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将享受到“省级以下审批事项不出园”的一条龙服务,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 浙江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整体落户后,将为高新园区企业提供“零距离、全方位、高效率”政策咨询服务;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则将为生物医药 高新园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技术平台,以及产品标准和技术服务;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受理分中心,将整合行政审批资 源,优化审批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园区还积极为企业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助保贷”,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的项目,旨在有效地解决 小微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等问题,为企业融资提供新的途径。“助保贷”金融资金池规模共1亿元人民币,向高新园区内所有生物医药企业开放。创业者只需提供 40%的抵押或担保,可以取得500万元以下的贷款资金,享受基准利率;相应的信用风险由政府的风险池资金和银行共同分担。 随着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建设的推进,“大孵化”模式持续深化。通过“先租房、再售房”、“先落户、再落地”等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项目入驻进程,高新园区将为更多的新落户生物医药企业提供高水准孵化培育,使他们的初期发展有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下一步,高新园区将积极招引海内外人才,以国际化视野推进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的人才集聚,并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同时,加强医疗器械 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争取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一方面鼓励浙江大学药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园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探索与海外院 所的合作共建模式;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尤其是推进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如在贝达获批的基础上,支持民生药业及有关医疗器械企业创建重点企业研 究院,招引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团队,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 众志成城,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为引领的全新蓝图日渐清晰,到2020年,构建全国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愿景并不遥远。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