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7月4日讯 如何实现生存和发展,对于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新型药企而言,无疑是一件艰难却又必须做到的。记者近期了解到,药物研发的过程漫长而艰辛,部分园区内药企多年来在没有新产品、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苦苦支撑。
为帮助上述企业更好地实现发展,一些园区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摸索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近日,上海张江园区表示,正积极探索推进CMO合同代工模式的试点,这一尝试再度引发行业对于园区在“小时代”背景下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的关注。
从企业需求出发
“从2005年进入园区至今,我们已经花了将近1000多万美元,虽然目前为止仍没有产品、没有盈利,但研发还得持续,还得投入资金等各种资源。能走多远,能否等来收获,我也不知道。”某园区内创新型药企负责人如是感叹。
采访中,派格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徐敏对记者表示,国家近年来不断对新药研发加大扶持,大批海归带着项目和技术回国,很多人选择到各地园区创业。但目前企业还在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前期阶段苦苦坚守。
据了解,为更好地帮助园内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泰州中国医药城先后成立了创投公司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正组建和已完成组建的基金共15支,总规模达58亿元。同时与东吴证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与中国证券业协会构建了新三板上市的快速通道。
“通过这些方式,健全资本体系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正是很多园区正在做的事。这些努力一方面使得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更有保障,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园区自身发展。”苏州生物纳米园CEO刘毓文指出。
而对于一些已经坚持到临床Ⅱ期、Ⅲ期,即将看到胜利曙光、实现产业化的创新药企而言,下一个备受其关注的是生产。据悉,仅张江园区,就有近40个临床Ⅱ/Ⅲ期研究的药物品种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实现产业化。
与此同时,药品生产还需要大量的土地和生产线等产业化资源,这对中小创新药企来说也是一大门槛,而园区发展集中化的CMO(合同制造外包)代工产业,被认为是突破上述障碍的有力法宝。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忠表示,目前园区正积极探索推进CMO试点,希望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建立公共平台,为园区药企服务。
创新商业模式
近年来各地园区在创新商业模式上还有诸多积极的尝试。例如苏州生物纳米园,自2011年以来,成立了齐云创智工坊项目孵化器,首个项目与哈佛、罗氏合作,为癌症治疗开发自噬体抑制剂;随后,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股苏州通和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中心;今年又与德国凯杰共建转化医学中心等。
业内专家表示,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了园区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也为园区内药企的创新药物从临床走向产业化助力。
“园区不能永远靠政府养大,要自己养活自己,必须创新商业模式。”刘毓文指出,“模式创新可以从三个层面考虑:首先是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其次是找到值得且适合园区做的事;最后是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
“现在新药的产出率特别低,产出也将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医疗。”刘毓文进一步分析指出,虽然产出率低,但市场非常需要新药,这就是值得园区去做的事情。刘毓文建议,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收入结构可大致分为三块,包括租金、服务和投资,园区应力求实现收入的多元化。投资方面,也应力求分散风险,做到多个项目、多种模式、多个领域的组合投资。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