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凭著名演员张铁林一句广告词而闻名的海王金樽,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日,多名企业界人士反映,他们在酒店应酬消费时想买一盒海王金樽壮酒胆,却发现在酒店和药房都买不到。记者昨日走访了徐家汇附近的近十家药房和超市,都没有找到海王金樽。最后,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保健品专柜的一个小角落里才觅得该产品。
失去了大多数药房和超市的保健品营销主战场,酒店里也找不到海王金樽的踪迹。这个曾出巨资打造广告的海王金樽究竟怎么了?
在海王集团的官方网站上,《每日经济新闻》发现海王金樽还占据着该公司产品介绍内保健品产品的“头把交椅”。
在深圳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去年1月至10月的审计报告中,海王金樽还被列在该公司主要产品之列。
业内人士表示,海王金樽的市场营销是近年来中国保健品营销策划业内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多数意见集中在海王的巨大投入没能得到应有回报,海王金樽的广告策略失当是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花钱只赚到了吆喝”。
“深喉”点海王金樽“七大致命伤”
“海王金樽这个‘孩子’不容易呀!”现任上海华泰策划公司策划总监的徐荣华,曾于2001年在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中担任海王金樽市场策划的项目总监一职,2002年因与海王金樽的营销策略意见相左而离职。
昨日,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从营销的角度抛出他对海王金樽2001年以来营销“七大致命伤”的个人看法。
徐荣华表示,受益于高密度的广告投放和上亿元募集资金的到位,2001年海王金樽这个当时仅有“食准字”的产品以保健品广告和营销模式进行操作,获得了极大成功。但2002年5月海王金樽在湖南因为批文和广告问题被停销,引起了全国性的市场波动,经销商因销售不佳纷纷要求退货,海王金樽的销售被耽误了近半年,直至拿到了海王金樽的保健品批文。
“七大致命伤”中的第一条便是:“未拿到保健品批文的情况下就匆忙上市。”二是海王金樽产品“先天不足”,解酒效果不立杆见影,影响了消费者对该产品二次消费的热情。三是海王金樽起初的产品近300元一盒,定价过高,过于偏向高端群体。四是将该产品高频率的电视广告夹在“肥皂剧”之间播出,造成了大量广告投入的浪费。五是中国的酒文化成为了金樽片不能成为主流保健品的原因之一。六是过于依赖广告,忽视了经销商和终端的重要性,药店和超市等终端的海王金樽产品铺货、陈列不足,更是基本放弃了各大饭店、酒店这个本该是海王金樽销售的最大“战场”。七是海王金樽的一系列广告过于脱离消费者现实生活场景,很难引起消费者共鸣。
徐荣华表示,作为业内海王金樽产品的长期关注者,并不认同营销界流传最广的海王金樽被广告拖累的说法。他认为,海王金樽最大的问题在于之前的冒进和之后终端的选择上。
另有营销界业内人士称,海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广告中症状诉求不明显。
海王集团:金樽销量“满意但不满足”
《每日经济新闻》随后将徐荣华的观点原意传达给海王集团市场部有关负责人何女士。
何女士表示,这只是徐荣华的一家之言。每个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具体操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企业也会因遇到问题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消费者购买,海王就将原先近300元一盒的金樽单一产品调整为20元、50元和近300元三种档次的产品,分别满足消费者酒店即时消费和送礼消费等需求。而在广告时段播放上,海王的初衷是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时段插播广告,“不同时段打动不同的人”,既要打动酒桌上的人进行消费,更希望引导出给消费主体送海王金樽表关怀的消费潮流。
对于忽视酒店这一终端的质疑,她表示,海王金樽的诞生注定是与酒为伴的,但海王在开通酒店这个渠道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力,最终在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测算后,放弃了将酒店作为终端主战场的想法。
何女士否认了海王金樽“先天不足”的说法。她表示,海王金樽上市前,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做了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了该产品对化学性肝损伤有全面的保健作用,而加快酒精的新陈代谢只是其中的一项功能。况且,该产品对不同体质的人具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广告中没有特别强调海王金樽的醒酒功能。
最后何女士用“满意但不满足”回答了《每日经济新闻》关于海王集团是否满意金樽片销量的问题。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