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的哲学之大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水源头。伏羲一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易经》自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相伴随,无论是关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的大事,及中国人的琐碎生活小事,都离不开《易经》的哲学思想。孔子在《易传》里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用来概括《易经》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再恰当不过了。见仁见智之人,每个朝代都有,数千年来从不曾中断过。一部《易经》,凝聚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与玄妙,一部《易经》孕育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诸多文化都是《易经》哲学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百舸争流,但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儒释道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来源于《易经》,道家老子的“道”,正是易学里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具体阐述,是易学中“散而为器,生成万物,故万物之中皆有道”的升华,是《易经》之无极;儒家的“中庸”是《易经》中的持中守正哲学思想的体现;孔子“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易经》中太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易卦里所揭示的天道的固有品格,佛教中的禅宗的“明心见性”与《易经》的“天人合一”及“天心合一”的哲学理念异曲同工,而易经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重叠为六十四卦与佛法所说唯识缘起世界众生的道理基本一样,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每一细微支流都与易学有关。 《易经》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国人思维和行为的准则。从空间上的百姓民居、皇家建筑及城市的设计,从时间上的四季划分到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的认定,从人文上的中国人起名和礼法的规定及尊卑次序的安排,从婚姻的选配到交友的取舍等等,都是《易经》阴阳对称、阴阳统一和谐的哲学思想实践。(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我国古代的许多朝代名、年号等很多都源自《易经》。汉武帝年号“建元”,西晋司马炎年号“咸宁”,隋炀帝年号“大业”,唐玄宗年号“贞观”,唐高宗年号“咸亨”等,全都选自《易经》。蒙古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即采纳汉族官员的建议,依据《易经》的“大哉乾元”而定。就连日本的年号都源于中国的《易经》,日本的年号“明治”,即出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 明清的故宫就是按照《易经》的哲学原理布局的,三大殿分别叫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按照《易经》的阴阳原理,前殿为阳,后寝为阴;后三大宫为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宫,取易学的泰卦地天交合而成泰的哲理;三宫又分左右十二宫,即东六宫与西六宫。北京城门,外城七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喻面南向明而治;内城九门,喻九五之尊统御四字。皇城大门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象征先天八卦,乾天坤地,离日坎月之格局。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又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象28宿。内城东南崇文门,西南宣武门,象征左文右武。东北安定门,西北德胜门,象征文治武功,怀柔天才。东直门、西直门,象征日月出没的阴阳大道。中轴线十五里,象征河洛运枢左右逢源之常数。这一切的讲究及释义均来自《易经》。 在浩如烟渺的中国文辞语汇中,许多都源于《易经》。如成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群龙无首、大有作为、不三不四、无妄之灾、虎视眈眈,九五之尊、革故鼎新、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天地玄黄、谦谦君子、立竿见影、殊途同归、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洗心革面、正大光明、物极必反和防微杜渐等都出自《易经》。(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易经》的易理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易经》不只是一部预测学著作,同时更是一部关于宇宙、天地、人世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宏大而深邃的理论巨著。但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却日用而不知,天天生活在易理中,但却对它置若罔闻。墙外开花墙内香,在对《易经》遗忘很久的中国人之所以唤起对《易经》的记忆和易经热,还得感谢西方社会对东方智慧的推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引起了西方人极大的兴趣。西方的哲学权威们认为:《易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与《圣经》可以相比。于是有许多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的《易经》,有许多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易经》学科。出现可悲的现象是中国留德的博士生向德国易学家学习《易经》的基本知识,回国后竟买不到一本《易经》读物的现象。由于国外的《易经》热,于是国内才出现了研究易学的热潮。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中国人汗颜。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写了一本名为《第五项修炼》的书,在全世界畅销。中国人认为是国外的新思潮、新方法,作为上乘的礼物送人,其实讲的就是《易经》的整合思维方式在企业中的应用。我们离传统太远了,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觉醒。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棵生长了数千年的大树,《易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同时也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中华文明之所以历数千年而枝繁叶茂,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易经》所揭示的哲理在不断地为它输送着养分。数千年来,在历史的暴风骤雨与时代飘摇中,《易经》历经风吹雨打,却稳稳当当地走到今天,也必走向未来,而且会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影响全世界。 作 者: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爱维龙媒咨询集团董事长。(更多有关国学与管理的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爱维龙媒咨询集团段俊平先生文章)联系电话:010-83065151-823;联系邮件:hejie@luckvlong.com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