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曾以“中国制造”为豪,因为全球所产的药品中,有1/5以上的原料产自中国。但由于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近几年来,原料药行业进行了一轮轮的产能扩张,尤其是大宗产品产能过剩,产业一直持续着“价格上涨-扩产-价格下跌-部分企业停产-价格上涨”的轮回。 行业发展所暴露出的许多障碍和不足,将对中国原料药企业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劣更如“雪上加霜”。中国原料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重建优势已成为行内的共识。为此,本版新设“API保卫战”专栏,将邀请行内专业人士共商行业发展良策。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显著上升,增速超过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明显的扩张态势。其中原料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62%,为478.7亿元人民币。如此快速的固定资产投资,极易使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原料药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压低行业的整体利润,造成恶性竞争。 由于国内产能巨大,原料药很大程度上靠出口疏导。而今年以来,我国原料药出口形势不尽如人意。据医保商会采集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为116.17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了5.2%,占医药外贸出口总额的49.77%;出口数量为306.64万吨,同比下降0.12%;出口平均单价为3.79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5.33%。其中,9大类原料药出口数量呈不同程度下降,另10大类原料药尽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出口金额也是靠出口价格的上涨所推动,总体感觉不尽如人意。大规模扩产、低水平重复建设,使我国原料药出口陷入尴尬境地。 首先,看看作为我国外贸出口具明显优势的维生素大类。今年上半年,维生素出口金额为10.2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我国原料药出口总额的8.82%;出口数量为9.23万吨,同比下降4.42%;出口平均单价为11.09美元/公斤,同比上涨13.94%。总体上看,维生素类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单个品种出口数量普遍下降,市场明显分化。尤其是维生素C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国内总产能接近25万吨,是全球市场需求量的2.5倍。上半年维生素C出口量价齐跌,出口金额为2.19亿美元,同比下降34.49%;出口数量为5.32万吨,同比下降12.53%;出口平均单价为4.13美元/公斤,同比下降25.13%,无序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 维生素的另一只大宗品种维生素E,上半年的出口金额为3.69亿美元,同比下降0.84%;出口数量为1.96万吨,同比下降9.19%;出口平均单价为18.75美元/公斤,同比增长9.2%,从中长期看,由于国际药用维生素E销量稳定,难以大幅增长。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