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老百姓看不起病是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通过近年来医改的不断深化,农民就医负担减轻,但随之而来显现的,是投入不足影响医改纵深发展、基本药物难以满足需要、基层医疗人才严重匮乏、引入社会办医难等重重“短板”。基层医改任重而道远,补齐“短板”究竟有多难?出路又在何方? 山区贫困农民看病“减负” 在遵义市凤冈县水河村卫生室,患有牙痛的二组村民江长敏正在就诊,村医胡昌智诊断她患了牙龈炎,开了阿莫西林、甲硝唑和贝诺酯,三种药都是基本药物,总共十来元钱。按新农合政策,江长敏只需支付3元钱。 随着2007年凤冈县推行新农合制度,胡昌志的村卫生室病人增加了30%,收入增加了40%。去年,卫生室利润超过万元,村医胡昌志的月收入也达到千元。收入好了,卫生室的诊疗设施明显改善,胡昌志还花4000元购置了电脑。 贵州省卫生厅厅长王建富说,贵州实现了从基本没有村卫生室到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建成的省、地、县、乡、村五级联网的新农合医疗管理系统,已在全省82%的市、区、县正式上线运行。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合办主任鲁天兰说,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可及时采集到全县参合农民就医报销信息,乡镇卫生院智能化审核,使县农合办工作量减轻了一半。镇宁县农民在县外定点医院就医即时结算,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 医改结构性“短板”日益显露 近年来,国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方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完善健康“兜底网”,但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 “乡镇卫生院已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薄弱环节。”王建富说,贵州县级医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完成,但现有乡镇卫生院1436所,其中仅350所达到《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要求。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