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监管部门亦在配合产业发展酝酿和制定相应政策;另一方面,面向世界健康市场的产品和市场的提升与调整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一场由内而外的中国医药产业大提升正如火如荼。 不断长大的制药工业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行业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医药产业整体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2011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收入水平的提高,医药产业生产稳步增长,产品销售有所回升,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部分药品价格下调等因素影响,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总体上,医药产业呈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2011年,医药产业共有6154家企业,总资产13762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产值15707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化学药品原药3082亿元,同比增长25.0%;化学药品制剂4231亿元,同比增长24.1%;中药饮片881亿元,同比增长51.2%;中成药3500亿元,同比增长33.7%;生物生化药品1592亿元,同比增长23.5%;医疗器械1479亿元,同比增长26.1%。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9%,高出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 尽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中国医药产业自身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特别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等突出问题。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诸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这些都成为影响国内医药企业经营的负面因素。 目前国内药企利润普遍下滑,以化学原料药为主的企业效益下滑尤其严重,部分大型企业甚至亏损,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病凸显。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跨国药企大批进驻中国,纷纷在中国建立工厂或研发中心。比如今年6月,美国礼来宣布,他们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正式运营,并且礼来在苏州建立的第二座工厂已竣工,计划于今年中投入运营。 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已控制了我国药品的高端市场,外资企业的产品占据着60%~65%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制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正逐步削弱,传统的低附加值、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状态难以应对跨国药企高端原研药的大举进入。在这种情况下,要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奋起直追,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创新,增强竞争力,减少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药企业的差距。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