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请进来”和“走出去”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外资的资本、技术和工艺等生产要素的引入也变得愈发频繁。事实上,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曾经历过诸如某地方政府为打造区域重点工程全盘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但设备落地后却无法操控,最后不得不空置浪费等一些惨痛的教训。这些过往,除了巨大投入最后收益为零的教训值得深思之外,其实也应该引发我们对加强培育国产力量的思考。 当一个产业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升级手段仍牢牢掌握在外资手中时,针对每一个细小的技术点,都将面临在未来的升级改造中继续引进、继续交学费的巨大可能性。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不断增强,如今,工业设计输出更是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当关于使用国产设备技术还是全盘引进设备技术的争论还在甚嚣尘上之际,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个更深层面并隐藏于冰山之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国内产业结构是否安全,主要是指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下能否建立起足以抵御外部经济波动与风险的产业结构,能否主要依赖自身力量获得发展。从产业制造源头开始的竞争,即应保有产业安全意识。 产业安全的边际判断需要认清国家经济命脉是否被外资所控制,即外资进入本国重要产业的深度和广度是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将决定本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命脉与重要产业是否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一个可判的指标是外资参与国内市场结构的状况:如果外资已占据某特定产业主要的市场份额,必然会对产业内本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与前景产生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本国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产业安全受到损害的一个明显的现实案例是,自国产奶粉曝出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业大受打击,一方面是舆论对国产乳制品质量问题紧盯不放,另一方面是外资品牌加速进口占据市场。从数据上看,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奶粉悄悄加大了在华销量,从原来每年仅十几万吨的销售一举增长到了2011年的50几万吨,预计2012年可能超过80万吨。 进口产品放量的数据背后,也显现出中国奶业的产业安全度在不断下降。由于国产奶粉形象损害巨大,国产品市场接受度修复期间,国内消费者都转而依赖进口产品,这不仅是市场方向的不可逆转,同时也对监管体系对进口产品管理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一个跨国际的监管体系尚未形成,未来在任何可能的公共危害事件发生之际,我们都可能将处于被动局面。 资本、技术、原材料以及劳动等生产要素是任何产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些要素的成本、质量及其可得性将直接影响产业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及其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进而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与空间。 不可否认,外资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而且国内竞争的加剧对于提高民族产业的竞争,进而提高本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竞争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提出的是,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及营销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对国内某些产业尤其是重要产业的控制,由此导致对本国产业安全的威胁。 从GMP升级改造上来看,工业设计无疑是创造药品产业价值和效率的“第一生产力”,再大的产能也要由工业设计来实现,提高效率的工业设计才能在竞争中多占一份优势。 药品质量的把控也必须从生产环节的一点一滴做起,过去的药害事件提醒我们,一个没有秩序和随意改变标准的生产链条也是引发药品生产质量变化甚至药害事件的隐患。 相对于国内医药产业技术安全度的判断,目前我们更多地盯住药品研发技术是否具有自主研发与持续创新的能力,能否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医药救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不断实现技术升级,然而,在承担了如此重大的使命之后,维持产业制造的“第一生产力”仍不得不依赖进口技术,其产业安全程度可能将面临极大威胁。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工业设计在产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埋下去之前我们可能就要考虑清楚想让它长成什么样子,千万不能等到秋天收获时才知道种错了庄稼。(作者:王海洋)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