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度依赖研发的医药行业而言,知识产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产权的经济属性日趋浓厚,国内资本市场也已做好接纳药企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变革。 这种变革对于国内部分以研发为主导的中小医药企业摆脱资本层面困境,无疑相当有益。但由于国内金融市场欠完善,缺乏能为创新提供融资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药企经营知识产权的能力不足,使得利用知识产权打通研发的这条融资渠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金从哪里来 “在新特药会上,却没看到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新药,这表明我国在新药研发上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海外同仁说,研发弱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包括资本市场、管理体系等。”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指出。 近年来,无论是并购还是上市融资,一系列统计数据都表明医药行业正日益得到资本青睐。但与之相形见绌的是,资本对于研发创新领域的介入动作迟缓。 “目前国内创投机构对研发的早期项目投资减少,对种子期项目的投资缺乏耐心。这除了由于研发的风险高、周期长外,科研转化难、研究成果可延续性差、技术孵化环节缺乏、跨领域合作困难也是其中原由。”中国新药述评机构项目总监蔡世珍指出。 “国内做研发的中小医药企业,除了国家支持资金,以及自主投入的资金外,另一条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但由于研发的高风险性,借贷困难。”李中华指出,“向社会融资是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必然选择。” 然而国内药企向社会融资的大门并未敞开。虽然国内资本市场拥有创业板,但正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医药研发企业难以通过上市审批。“退出机制的缺乏,也使得风险资本介入这一领域的态度十分谨慎。”蔡世珍表示。 发展不理想 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研发企业而言,如果能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局面会大不相同。 所谓知识产权融资,就是指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基础,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来套现或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或获得用于继续创新及研发的资金。 李中华认为,知识产权是医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它可以用来为企业融资服务。 事实上,知识产权融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药企娴熟使用的一种商业模式。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以一个孵化产业的角色崛起,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是他们发展的秘密武器之一。”李中华指出。 “国内知识产权融资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单一。”李中华进一步分析指出。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知识产权自身的局限所致。李中华认为,知识产权评估难;现行的会计制度影响知识产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可分离性和可转移性差等都是制约药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因素。 一些与会专家向记者表示,国内应该充分打造知识产权融资的多元化模式,许可融资、知识产权出手融资、知识产权拍卖等都可以尝试。如果未来能够成立知识产权交易所,将更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融资的发展。(作者:唐学良)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