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药厂和学术机构三方合作更需要策略上的连贯性,需要相互最大程度的信任,最重要的,需要经历时间上的考验。 中国在过去20年中,有大量的青年才俊出国留学。拜西方国家不断低迷的经济环境“所赐”,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从国外返流回国内,医药研发行业也是如此。面对“海龟”潮,国内收益最大的两大机构,一个是高校、研究所和学术机构,另一个就是在过去十年中“野蛮生长”的CRO,他们的能力正与世界顶级能力不断接近。早在2009年拜耳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即是一个醒目的信号,国外顶级药企已开始认可中国顶级学术机构的能力。老一辈的科学家的观念是,科学就是科学,研究就是研究。但是新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大部分都想将自己的技术实用化并产生经济价值。中国学术机构中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可谓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勤奋、有潜力,并且希望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证明自己。 过去10年,中国CRO发展的能力已覆盖药物发展的所有阶段,包括临床试验。而最关键的成果还是积累了一大批长期与国外一流制药公司合作的经验,以及了解药物研发最新理念、技术和策略的人才。他们具有学术机构所欠缺的效率和紧迫感。以笔者的经验,中国大部分高校有机合成博士研究生3年的工作(抛开选题和设计不论),在CRO中只需要半年即可完成。但是,CRO的挑战在于,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一旦国外制药企业减少药物研发外包合同,中国CRO的生存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美国礼来公司结束与全球CRO的合作就是一个危险的例子。此外,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人力成本上升严重挤压了中国CRO的利润空间。他们急需一种新的、不依赖或少依赖国外药企的经营模式。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开始尝试自主创新和研发。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势。然而,中国大多数药企更像是马西亚·安吉尔在《制药业的真相》中指出的“一台巨大的营销机器”。中国药企迫切需要知识、技术和能力支持,学术机构和本土CRO恰恰是这方面的专家。中国的高校迫切需要获得经费,需要业界的思路,需要提高效率,需要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接轨的人才,药企和CRO便是最好的合作者。中国CRO需要依靠转型而生存下来,需要经费、需要协调与监管机构的关系、需要产品营销的渠道,而资源在哪里是显而易见的。 写到这里,中国药企、学术机构与CRO三方开展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目前,学术机构-CRO、药企-CRO之间的合作模式较多,而三方合作更需要策略上的连贯性,需要相互最大程度的信任。最重要的,需要经历时间上的考验。一种新的药物化学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需要10年时间,何况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如基因泰克成为基因泰克之前,谁能想到它能成为最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呢?(作者:付翌秋 系保诺科技药物化学组长)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