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西北部的瓦房店市土城乡有一个王崴子村,那里有70个特殊的人,他们的触觉丧失,痛觉麻木;他们的毛发脱落,手指脚趾变形,难以自食其力;他们的皮肤变厚,颜色变深,面部扭曲变形,他们便是麻风病人。这些麻风病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有的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这个家庭就是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辽宁省麻风病防治中心)麻风病住院部。 70位麻风病人组成一个家 29日一早,记者跟随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工作人员一同出发赶往距离大连市区150公里外的麻风病住院部,在路上,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院长宋顺鹏说,40年~50年前,人们闻“麻”色变,对麻风病人避犹不及。所以,麻风病住院部选址大连最西北部的偏远村子,当时那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冬冷夏热,春秋风沙大。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记者终于来到麻风病住院部,眼前的场景却与想象中大不一样,经过几代麻风病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努力,这里已是四处郁郁葱葱。 住院部,是一个长条形的瓦房,记者走进一间病房环视四周,水泥地,木头窗,房间里物品摆放有序,床单被子干净整洁。床上,一位耄耋老人正坐着看电视。老人已经没有头发,手和脚全部烂掉了,丧失了自由行动能力。 在走廊里,记者又陆续见到了一些患者,他们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因为麻风病,他们不少丧失了肢体,一些患者行动只能靠轮椅。据医生介绍,麻风病发病地区处在北纬三十八度以南地区,但由于人口流动,东北地区也有病人,这部分病人中的许多都住在这里。据介绍,住院部现有麻风病人70人,皆为老残患者,90%以上患者在60岁以上,住院时间最长者达60余年。 医生看病换药得全副武装 在一个简陋的治疗室里,一名患者在做红光治疗。他的两只脚因为腐烂而变形,其中左脚因为变形严重已经向左倾斜。这位患者告诉记者,他每天要接受半小时的红光治疗减缓腐烂速度。 记者看到,一位医生正背对着门口,他戴着帽子、口罩,穿着白大褂,手上戴着无菌手套,全副武装,低头一丝不苟地在给两名患者上药包扎。待他完成工作后,摘除口罩,脱掉白大褂,记者才看清他的模样。他穿着大汗衫、水鞋,俨然一个村民的形象。 院长宋顺鹏告诉记者,这里共有医护人员30人,因住院部离市内较远,医生护士每周一从市内乘坐班车到此工作,五天时间内和患者们在这偏僻地方同吃同住,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市内与家人团聚。如果赶上恶劣天气,医护人员半个多月也难回市内一次。也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出去采购一次不容易,医护人员还要自己种菜。 患者 他们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因为麻风病,他们不少丧失了肢体,一些患者行动只能靠轮椅。这些病人绝大多数已经找不到家人或没有了家,他们就把医院当成了家。 医护人员 他们每周一从市内乘班车到此工作,五天时间内和患者们在这偏僻地方同吃同住,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市内与家人团聚。出去采购一次不容易,医护人员还要自己种菜。 大东沟制剂室是麻风病院的希望 目前,全国麻风病患者患病的病原不清,机理不明,目前只能靠保守的药物治疗控制。而麻风病患者的药品是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大东沟制剂室自制生产。所以,院长宋顺鹏说,麻风病医院是麻风病患者的希望,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的大东沟制剂室是麻风病医院的希望。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制剂室始建于2002年,位于甘井子区辛寨子镇大东沟村 (现在大连生态科技园核心区域内),是集医院制剂生产、检验、科研为一体的医药研发基地。目前自制制剂已占医院用药总量的50%,每年为临床提供用药价值2000余万元,研发的67个自制制剂品种获批准文号,其中化学制剂37种,中药制剂30种。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