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不足,有些把中医药经典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培养的很多毕业生临床水平令人担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用管理西医药的方法来管理中医药,中医药从业人员为生计而大量使用西医药。其次,单纯的工厂式的流水线教育模式也是原因之一。加之,50岁以下的很多教师本身临证水平较差,从书本到书本多是纸上谈兵。 虽然,传统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在近几年来得到重视。但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有它独特的规律,中医经典是根,背诵是关键,经典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师承教育突出的特点是能够耳提面命、长期熏陶、顿悟提升,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是早学晚熟,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 据笔者了解,在30位国医大师中有2/3出自中医世家,至少有26位是16岁以前开始学习中医的。 由此,笔者对中医药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院校教育必须把中医药经典教育、人文教育和古汉语教育放在首位。 二是院校教育应提倡课堂多元化,丰富课堂内容,对树立学生牢固的中医药专业思想大有裨益。聘请临床大家走上讲台或可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生、临床疗效好的基层医生走上高等教育的讲台。鼓励学生早见习、早实习、早拜师接受师承教育,力争使人才成熟期提前,以延长他们服务社会的黄金时段。 三是建议中医院校尽早开办附小、附中,从娃娃抓起。学生的来源尽量招收医学世家的子弟。另外在教材方面,应尽可能多地把中医药知识作为必修课,尽量营造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学生从小就感知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对中医药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牢固的中医药专业思想,从而将中医药行业作为事业、人生的选择。 四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大专院校不能盲目扩招,而是应该进行精英教育,并鼓励这些中医精英到临床第一线,面对病人去体悟、去探索中医药学的奥秘。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