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医药外贸迅速发展:外贸总额较10年前增长5倍以上,外贸市场不断拓展,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2001年,我国医药外贸总额仅为95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已达到602亿美元,较10年前增长了5倍以上。其中,进口从41亿美元增长至2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出口从54亿美元增长至近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进出口增速均超过外贸整体水平。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1.7%上升到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不足2%上升至5%。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表现出明显的“抗跌性”,连续3年实现进出口同比正增长,为“稳外需”、“保份额”、“促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医药外贸市场不断拓展,进出口国别从196个增长到221个,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10年来,我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医药贸易继续呈稳步增长态势,为保持市场份额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美国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对华医药贸易份额始终保持在总贸易额的20%水平线上,进出口额从21亿美元持续增长到115亿美元。我国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新兴医药市场以及东盟各国的医药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为进出口发展速度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印度为例,2001年该国位列我国出口国别第五,出口份额为4.83%,而2010年印度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医药出口市场,出口份额上升至8.52%。 医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原料药产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导向的出口发展模式。西药原料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在医药出口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10年中出口额从28亿美元增长至203亿美元,其中糖精钠、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E和扑热息痛等大宗原料药出口已分别占世界医药贸易量的90%、65%、60%、44%和40%,另有约70多种特色、高端原料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份额。此外,西成药、生化药、医院诊断治疗设备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医用敷料、一次性耗材、中药材及饮片等低附加值及原料性产品的出口增速相对放缓,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部分产业已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医药外贸市场主体发生深刻变化,从以国有为主导,外资、民营等为辅的经营结构逐渐转变为以民营、外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国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60%大幅下降至2010年的20%,“三资”企业从32%上升至42%,民营企业则从不足8%上升至37%。整体来看,医药市场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