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总裁葛剑秋亲手为自己在上药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确定于12月1日正式离职。对此,上海医药表示,鉴于葛剑秋属于副总裁级别,公司不会单独公告其离职一事,但在之后的年报中会有所体现。11月30日下午,葛剑秋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对于辞职原因,他表示:“没有必要去讨论机制的好与坏。我辞职的原因一是因为机制不可能因为你去改变,我也不想改变自己。任何机制都不能容忍一个对抗机制的人,而我在某种程度上在公然对抗机制。”
葛剑秋进一步表示,这次辞职可以称为引咎之举:“还有就是公司股价那么低,有几个工业并购项目没有抓住,我是负责这一块的,应该对此负责任。” 尽管下半年来大行情趋于向下,但他认为“股价跌15%-20%是正常的,可现在跌了将近40%。”考虑到这是他在上药任职的最后一天,他坦言自己有留恋,“但留恋没有用”。 记者了解到,令葛剑秋十分抱憾的两个工业并购项目一个被私募基金收购,另一个极有可能落入国药或华润囊中。葛剑秋认为,如果能像收购中信医药和H股上市那样去做的话,新上药的工业格局不是现在这样。 实际上,由葛剑秋主导的收购中信医药项目在业内引起不少争议。其35.69亿元的交易对价对应净资产溢价为2.7倍,对应PE高达25倍。而一般情况下,PE10-15倍属于合理报价。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中信医药的价值应该是在30亿元左右,此次并购中价值被高估了。 将这笔收购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是两封举报信。今年5月,两封署名为“竞标对手”与“上药内部职工”的举报信直接投至上海国资委、纪委以及发改委,矛头直指上药副总裁葛剑秋,称“上海医药对中信医药的收购溢价PE倍数达25倍,定价之高,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后有消息称,举报信正是来源于上药内部。 谈及此事,葛剑秋表示自己当时“非常愤怒”,6月底,葛剑秋第一次向上药递交了辞职报告。时至今日,他已经可以“不当它是一回事”,但第二次辞职已经不可挽回。 10年前,中信医药不过是北京众多中小分销企业中不起眼的一员。多年经营下来,中信与北京一些著名连锁店和医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自有的销售渠道,在北京的医药分销市场排名第三。对新上药来说,收购中信医药意义重大,意味着在华北市场下了一颗好棋,可以辐射整个片区。北京一是集中了全国最多、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二是市场容量比上海更大。 谈起收购中信,葛剑秋语气中难掩自豪:“我认为中信医药是物超所值的并购。”对于饱受质疑的收购价格,葛剑秋表示:“我的信条是收购价格不是绝对的。很多投资者喜欢用很简单的标准去衡量,觉得25倍PE很高。其实两三个月之后,国药和华润收购溢价都高于25倍PE。” 国药、新上药、华润三巨头今年展开“排位战”,纷纷在全国跑马圈地,大举并购。而葛剑秋一直是新上药企业并购中的灵魂人物,他的离去,是否意味着新上药的并购思路将改头换面?上海医药董秘韩敏近日曾对媒体表示,目前新上药总裁徐国雄已经接替了葛剑秋的相关工作,此前制订的收购思路和方针不会发生变化。 至于下一步的计划,葛剑秋表示“绝对不会去竞争对手那里”,一方面涉及职业伦理,另一方面是他“没有办法想象为上药的对手工作”;其次,“也不会回投行,因为投行的工作中不可避免为上药对手服务的情况。”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理想化、最富激情与挑战及最富前瞻力的一段经历。”葛剑秋在其微博中这样总结他在新上药工作的两年九个月职业生涯。采访最后,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上药会找到比我更有能力的人,去处理好体制的关系。”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