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医药,不单看疗效;评价包装,不仅凭工艺。医药包装业是否迎来了绝佳的投资机会?笔者认为,虽然行业年产值已达350亿元且得到政策支持,但当前,医药包装企业有三件难解的心事。
首先是贯穿2011年的行业成本上升压力。胶塞、玻瓶、非PVC等各种材料价格一路涨来,包材企业的收益率被压至很低的水平。人工成本的上升也让其苦不堪言。然而面对压力,包材企业缺乏翻身之术,只因身居医药业附属地位。 其次,基本药物招标的负面影响已传导到包材行业中。2011年,国内基药招标中唯低价是取倾向严重,部分药品招标价格低于成本价,医药行业利润增长率严重落后于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无奈压缩成本。包材企业首当其冲成为牺牲者,一个药瓶胶塞可能由原来0.2元,被压至0.1元或更低。基药招标带来的压力正不断传导,不断增大。 第三,国内包材业标准缺失,国际市场占有率低。2010年以来,国内包材企业和研究机构才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但声音仍微弱。在发达国家市场中,加拿大CCL包装材料公司有着60多年历史,进入了50多个国家的市场并进行收购,而国内包材行业仍处起步阶段,高端生产设备、技术、原材料需依赖进口,竞争能力明显低下。而跨国包材企业在中国扩张迅速,从小型标签到高端材料均积极介入,使行业整体在散、乱格局中倍感成长压力。总体来看,以上三把利剑直指国内医药包装行业的三大命门。 并非国内包材企业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包材行业相对简单,产品换代相对快速,近年来,国内包材龙头企业已经在国际竞争中快速接近先进行列,获得与国际产品平行的地位,但却无法拉动国内大量落后产能共同提升,行业整体依旧缺乏国际竞争力。 并非这些落后产能都有并购价值。由于包材行业特点,一家包材企业的破产往往意味着其客户群的倒掉。目前,国内部分中小包材企业客户结构单一,在激烈竞争中无法建立多元化的药企客户关系,而在医药仿制快速推进和政策压制依然明显的今天,药企可能迅速被市场淘汰,导致相应的包材企业走向破产。另外,在跨国包材企业看来,中国包材企业的地方管理成本过高,反倒不如实行“全球企业的本土化”战略划算。 但是,有不足就有机会。我国政府、公众对药品的安全要求正越来越高,注射剂工业的设备升级提升日益加速,都将增加包材行业需求,为新型包材硬件、隔离技术、全密封灌装技术等创造新的市场。而新版GMP的实施和《医药包装“十二五”规划》在未来的出台,也将全面革新制药企业的包材理念,推动更多企业在做好包材相容性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包材供应商审计制度,为大型、规范的医药包装上市公司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