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会议营销从游击战走向阵地战后,店铺经营就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俗话说“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原因是经营单一产品的店铺成本太高。但盲目多元化经营产品也会有问题,这里面的学问很大。多元化产品之间应该做到功能的互补,而不应该是替代关系。
会议营销、直销网络、广告渠道,是中国保健品行业3种主要营销模式。目前,直销受到严格限制,将成为少数人的游戏;广告渠道费用高企,传播效果下滑;在创新乏力的大环境下,会议营销一度被寄予厚望,但由于跟风者众,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惑。下面就业内近期比较关注的会议营销的6个方面的问题谈谈个人观点,希望抛砖引玉。
会议营销会不会被政府封杀
直销条例颁布后,不仅直销网络模式受到冲击,对会议营销也带来了不少影响,并产生了不少变数。因为打击非法传销势必更加严厉,而会议营销在某些方面如果操作不规范,便会很像传销。2004年底,北京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限制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社区科普活动,这成为了业界观察政策变动的风向标。因为对于会议营销来说,如果不允许搞社区科普活动和开联谊会,传统的会议营销将无以为继。
笔者一直关注事态的进展,到2005年底,《华商》杂志有一篇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打击传销处吴雁处长的专访,谈到这个问题时似乎有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说法。文章指出:“广义的直销,比如电视购物、邮购、企业自产自销等并不限制,企业采用会议销售模式,在会场向消费者销售也不限制。但假如消费者通过向别人转介绍,获得利润,就不行。”
很明显,会议营销是以销为主,而不是以传为主,这一点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界定是十分清晰的,因此在大方向上是不会有问题的。
从游击战走向阵地战
无论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还是贴近顾客的角度,会议营销企业建立可见的终端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是成本较难消化。这个问题的解决大体上有以下方法:
一是店铺的选址和定位。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个别旗舰店可能位于商业区外,基本上搞会议营销的终端都建在生活区,而且不少还在二、三楼。这种店的定位大多是多功能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区域的营销中心,小型联谊会完全可以在店铺内完成。
二是把体验营销引入服务店。2005年,喜来健等的体验营销模式“黑马”杀出,给传统会议营销企业不少启示。目前的店铺中,除备有一些检测仪器外,引入各种理疗器械渐成风潮,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新顾客,还可以留住老顾客,改变了以往会议营销店铺冷冷清清的局面。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医疗器械的经销有着严格的资质要求,会议营销企业把体验产品作为一种增值服务引入是可行的,而如果销售则当心违规。
三是多元化产品的引入。当会议营销从游击战走向阵地战后,店铺经营就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俗话说“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原因是经营单一产品的店铺成本太高。但盲目多元化经营产品也会有问题,这里面的学问很大。简单讲,保健产品有两类,一类是要主推给顾客的,也就是主打产品,概念比较新,组合价位比较高,是会议营销的核心产品;还有一类产品是顾客主动要买的,比如鱼油、卵磷脂、液体钙等,需求量很大,但概念已经不新鲜。前者靠教育推动,后者靠价格驱动,搞多元化组合时一定要明白这个问题。另外还要考虑产品之间的功能互补,而不应该是替代。
从中心城市到乡镇
任何一种营销模式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一般都是从中心城市兴起,逐步完善推广,渗透到二三级市场。一旦从城镇再到农村,大体上这种模式就开始衰落。原因很简单,目前浮出水面的、各种成型的保健品营销模式都是急功近利的,都难以持续。
2005年,会议营销企业在中心城市的经营大都不理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产品概念老化,政府监管加强,顾客分流,成本高企等等。而经营得比较好的无一不是在搞店铺运营,特别是多元产品组合运营得法的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就是把会议当成临门一脚,属于提货性质,与传统的会议营销已经有很大差别。
2006年,会议营销的主战场无疑已经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和比较富裕的乡镇,需要关注的重点是营销战术的本土化。由于文化等诸多差异,中国营销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地域差异,比如联谊会的节目、主题、主持,以及各种资料都有一个本土化的需要,一个模版打天下的时期已经过去。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合
营销的本质就是信息的有效传播,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会议营销无疑是人际传播的典范,但随着这种模式的成熟和竞争加剧,如何吸收广告渠道的优势,综合应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会议营销企业的新课题,特别在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必需。耐人寻味的是,几乎所有会议营销企业对大众传媒的投入都在下降。为什么安利这样的传统直销企业还要做广告?值得思考。
消费者的选择在增加,消费更理性,简单的直拳战术可能已经无法击中目标了,有时必须靠组合拳,靠整合营销。是不是单单利用人际传播就没有出路了呢?当然也不是。比如近来冒出来的体验营销,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说与会议营销并无区别,只是把在会议营销中两个小时要做的事通过深化放在两个月内完成,进行“程序洗脑”,区别只是速战速决还是欲擒故纵的问题,但所用的武器是类同的。
单一模式选择的前提是目标市场细分。会议营销的目标人群已经比较狭窄,并且高度雷同,体验营销则是在其中进行二次细分。这就像一支牙膏,用到最后,需要越来越大的压力;跳出来一看才发现,换一支新牙膏,常常会是更好的选择。
对深度经营员工的探讨
会议营销对员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经营员工和经营顾客是会议营销企业的两大核心业务。从会议营销的“四大家族”——天年、珍奥、中脉、夕阳美的分分合合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特许加盟与自营分公司的体制优劣已经分明,这里主要讨论经销商一级的员工经营问题。
随着对周边市场的拓展和销售网络的下沉,会议营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是一种必然。从各地的实践经验看,分支机构的形式有公司派出机构,有二级特许,有承包责任制,有员工股份制。笔者比较看好的是员工股份制。这种股份当然不是所有员工都拥有,而是骨干员工才有;骨干员工也不是在公司总部入股,而是限于在所经营的分支机构。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公司打算开发新市场,选择骨干员工与公司一起投入的方式。员工如果缺少资金,也可以先入股,以后从工资和收益中逐步扣除。公司可以占大股,也可以只占30%左右,以入股员工名义注册个体工商户,公司派财务和仓管(也适当入股)。这样统一后台(策划、招聘、培训、联动、公关等)、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内部孵化员工创业的方式,是目前一种较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顾客组织化模式选择
会议营销企业除了要稳定员工队伍、深度经营骨干员工之外,如何把顾客组织化,从而深度经营顾客资源也是一个核心业务。这是一个很大、很前沿的课题,深入研讨甚至会颠覆很多传统的营销理念。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会员制、积分制、顾问团、提成制等等。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可以看到,直销是顾客、员工组织化的典型,行业内也一直有人进行种种尝试,但基本上都不成功。因为会议营销的顾客大多是老年人,与直销中年轻人居多不同,他们既没有强烈的创业冲动,也缺乏培养创业的潜能。
顾客需要组织化,因为只有组织化才能使潜能最大发挥。但也不宜过度组织化,这些老人与员工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对顾客的组织可以参考类似于大学的学生社团和各种民间协会的方式,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为了某个共同的爱好、兴趣或需求而自愿走到一起。对这类组织的管理和经营,企业和政府的出发点和做法都是不同的,这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可供国内企业参考。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