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短板 发展受制约
专家分析说,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剂型和包装技术相对落后以及基础研究滞后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的投入为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在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五六年时间被都认为过于漫长。在风险方面,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房书亭指出,目前,我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其生产工艺大多没有太大改进。比如六味地黄丸,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驰名全国的云南白药,生产工艺起源于彝族,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同样缺少创新。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祖光也深有同感,他说,西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新药研制成功、上市后,那些生产工艺落后的药品就会退出市场,比如抗菌药中的土霉素、四环素等。但是中药从来没有淘汰之说,创新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仿、改制品种泛滥市场。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中成药已发展到35大类、43种剂型,可生产中成药产品4000余种,产量50多万吨。截至2005年7月,中药企业已发展到1231家。但总体而言,中药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各自为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
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制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造成新药不“新”。林瑞超还透露,中药的申报数量于去年8至9月间首次超过了西药。几十甚至上百家企业竞相申报同一种仿制药物或制剂,大家互相倾轧,争相降价。他说:“长此以往,,将使包括中药在内的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有限的资源被无限地浪费。”
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许多中医药企业、研发机构缺乏专利保护和品牌保护意识,结果导致不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反而由外国人抢先申请了国际专利,如青蒿素、六神丸、牛黄救心丸等,使“洋中药”大肆入侵,给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王智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进口的“洋中药”超过26亿美元,占领了26.3%的国内市场。
四是缺乏完善的中医理论、标准和规范。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与西医的“对抗医学”不同,中医属于“平衡医学”,它是依靠药物、非药物疗法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强调的是整体调理、综合治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医药疗效的认识,普遍是以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国际标准也是按西医标准制定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办法和指标,而国际上则大多借鉴西医的评价体系,这不符合中医的治病机理,也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