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药与行业老大国药集团及华润北药被视作新的药企三国,但他们三家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不过20%.吕明方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提高10-15%个百分点。 新上海医药(601607.SH,下称新上药)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H股上市。吕明方告诉记者记者,H股融资将主要用于并购与发展。按照市场预测,新上药此番融资将达百亿港元。 这位出身“上实系”的新上药掌门人今年54岁,毕业于复旦大学,亦有香港中文大学的会计硕士学位。不同于一般上海国企企业家的内敛与保守,吕明芳健谈而直率,显得颇为精明强干。在其麾下,从上实集团正式入主上海医药开始整合上海医药行业起,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整合上药集团、上海上实发行股份旗下其他医药资产,涉及资产规模达300亿元的这场重组历时20个月。 他所执掌的新上药在2010年南下北上,先后将北京中信医药、广州中山医药、福建医药公司、山东商联、众协医药等区域性医药核心资产收入囊中。 新上药重组完成后的首份年报显示了内部整合的初步绩效,2010年新上药实现营业收入374.11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6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35.22%和46.15%. 跨区域整合的绩效则还未体现在报表上,2011年一季度,新上药实现营收118.68亿元,扣除一次性投资收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5.15亿元。中信医药和收购正在进行中的抗生素业务将在第二季度才并表。 “新上药关键要看并购后整合的情况,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协同效应才能体现出来。”一位医药业分析师称。 180天重组 记者:作为国资重组,新上药的重组必然涉及新老团队和机制的碰撞,新上药团队在重组中如何应对这种碰撞? 吕明方:1996年以前,老上海医药就是个政府部门,上海医药管理局,之后政企分开,转制成一个企业。 在我们进入上海医药之前,这里已经三四年没有开过董事会,员工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加过一分钱工资。一些干部欠缺责任心责任感,虽然场面收入不高,但可以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收入,包括小金库、外面的兼职等。 2008年6月市委市政府开始决定对上海的医药行业进行重组,2008年7月我们(上实)入主上海医药,前面半年都是以稳定为基调,把大家凝聚在一个“180天计划”里。在这180天里,几乎没有做任何的人事调动。 这次重组有两个核心原则,一个是这次的重组就是为了产业不是为了财务安排,而是围绕产业去发现价值;第二,我们一直强调一个理念,是我上海实业是融入上海医药。重组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家从观望到开始转向有信心、希望变革。 记者:新团队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保证重组能够顺利进行? 吕明方:通过“180天计划”,我们做到了稳定经营、稳定队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 过去这种传统的国企,容易上来就是讲故事,讲一堆正确的废话。我们做的,就是让管理层建立目标,去和你的昨天、去跟行业、市场比,不要讲概念要讲数字,重塑集团文化。 2008年底,真正变革拉开了,首先是人事变革。我们从财务总监轮换机制开始。过去国企的财务这块是不能动他的,动一个人都会和你讨价还价。我们没有讨价还价,就是要么接受要么离开,只有这两个选择。紧接着是两个集团的副总裁不再聘用,而以前他们都是市管干部。而市里给我们最大的政策,就是把这些干部的管理权下放,本质上采取以董事会的形式来决定干部的任免。这是破天荒地的变化。 接下来是建章立制。我们对历史遗留问题采取过往从宽,继后从严。你说没有我相信,但是不要被组织再发现。国企中有一些陋习难改,比如说药品流通有大量的总代理,总代怎么选,有没有规范的程序?敢不敢把这个正常的流通方式放到阳光下去做? 我们管理团队的产生是用市场化的方法,比如总裁的产生境内外有15个人报名,然后由专家打分,虽然最后总裁还是由内部产生的,但总裁任内盈利复合增长必须要达到20%,不然他就要下课,这在上市公司很难得的。这是想营造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和氛围。 记者:除了制度的规范,薪酬和股权激励方面有何改革? 吕明方: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二级经营管理团队采取增量分层。预算完成后,核心指标就是股东的应占利润增量部分,允许根据贡献大小、规模大小、难易程度有一个分配。这样,(薪酬)差距完全拉开了。比如一个企业的承担经营指标的负责人的薪水也可以几百万元,完全和贡献挂钩。 重组以来,管理层的薪酬明显增长了,普通员工也达到20%以上的增长。虽然我们还有不少国企的痕迹,但是机制变了。 股权激励也是我们希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正在进行H股发行,按照监管上的有关要求,只能延后到发行后了。 并购战略 记者:新上药在2010年有多起并购,并购的战略思路是怎样的? 吕明方: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现有业务的整合。现有业务实际上是个发现价值的过程,而并购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 原来的上药更多的是个区域性的公司,离开华东相对的竞争力就下来了。去年我们完成了对中信医药的收购,用近35.6亿元去收购100%的中信医药,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个医药分销并购案例,市场非常认同。完成南下北上以后,市场开始认同上药是一个全国性公司了。 下一步我们怎么走?锁定三大区域:环渤海的华北地区、长三角的华东地区和珠三角的华南地区。因为中国药品消费的70%在这三个区域,中国药品消费的接近20%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要想在中国市场上有地位,必须在这三大区域三个城市有地位。 记者:中国医药行业存在比较突出地区保护问题,上药在上海的地位是否也和这种地区保护有关?收购华北华南的公司是否是为了突破地区保护? 吕明方: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我们运作是市场化的。中国的特点是地域广阔,区域特征明显,这个特征不仅包括行政色彩,也必须承认有经济色彩。而且,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大于行政色彩。 我们这个全国布局,不是为了去应对行政的保护,而是一个资产和业务的区域安排。我们和竞争对手不一样的是什么?直接供给医院、高端药品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我们今年向在华跨国医药企业的采购成为跨国药企最重要的供应商、分销伙伴。今年采购金额超过200亿元,这在今天的中国是找不到第二家的。假如我只有上海原来的规模,没有中信医药的北京市场,没有在华南的地位,是做不到的。有了渠道优势、布局的价值,就有更好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和为更多的跨国医药企业服务的能力。 记者:现在看,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比较负面? 吕明方:我不大好评价,政策是正确的,但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有一些走样,但我相信会有相应的纠错机制。 中国太大,区域的差异使得基本药物在推行过程中,有很多统一政策下的区域特征。再比如说招标,是不是价格越低越好,当然不是。因为药品是特殊商品,药价是需要降低,但是如果把医改转化为药改,那就扭曲了。 竞争格局 记者:国药和华润北药去年也大举并购,你怎么看竞争对手? 吕明方:我觉得各有各的优势,我们要很好的学习国药、学习华润。今天三国演义的形成,这是竞争的结果。竞争促进了上药,重组推动了上药。 有竞争,有压力,但就是看谁跑的快,谁跑的时间长。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一是战略,二是团队,三是技术,如果不能解决这三点就不是长跑冠军。 做产业一定要耐心,中间的起起伏伏要沉得住气,今天这个案子被他拿走了或者被我拿走了,彼此都要有很好的心态。我们跟国药、华润,就像三大航空公司,有打有闹,但是关系也很好,有竞争有合作,是很和谐的。 上药整体完成了整体上市。其他两家要整体上市,没有两三年是做不到的。这个重组成本会远远高于我们。国药集团分成三块,这三块是个产业链么?是又不是,因为股东结构不同。华润也一样,下面有五个不同股东结构的上市公司。 记者:上药去年就启动了H股上市,现在进度如何? 吕明方:大陆部分的审批程序我们已经都走完了,现在已通过了联交所的聆讯。听说这是A股里从启动到推到这一步最快的一次。以前我们说上半年完成,我希望能够提前完成,但这个还是要看时间窗口。 记者:为什么没有采取A股再融资的方式? 吕明方:就是从战略出发,本质上是希望用更严格的监管,用更大的市场来推动上药的成长。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