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纲要》指出,未来15年,中国要在生物技术领域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包括靶标发现、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和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等。这一部署无疑为我国生物制药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产业化道路任重道远
当生物技术已经深入全球经济“骨髓”的时候,生物技术应用主要领域之一的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就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产业化则需要研发、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合力。
“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太多了,大多属于仿制型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太少,且技术含量不高。”上海万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某位高管人员的一句话,向记者描述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研发落后和市场混乱的现状。
“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大多成立于2000年之后,企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不可能在上游研发和下游市场完全做到游刃有余,这要动用的资金太大了。”广州拜迪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则告知记者: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依然年轻且力薄,资金短缺牵绊着前进的脚步。
“中国走仿创之路是适合目前发展趋势的,但如果过分看重市场而忽视了研发创新,这对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功利之心目前在这个领域非常普遍,所以这几年,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出台的新品并不是很多。”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一位招商经理向记者指出了生物制药领域重短期利益轻研发的现象。
在谈到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化的问题时,这些身处高新技术“洪流”中的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将焦点放在了研发上。
据统计,在2000年9月~2004年9月的4年间,我国共有108个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进行了补充申请,但涉及的主要品种都是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几种。从品种申报的数量上看,我国生物制药领域似乎“硕果累累”,但技术创新型产品却是少之又少。
我国生物技术研发创新力量薄弱已是业内的共识。长久以来,我国生物技术都是跟踪国外研发的脚步,在自主创新领域明显落后于国外水平。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要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无法达到生物技术产品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产业化自然进程缓慢。
而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大多是单打独斗——研发、生产、市场一起抓,人力、财力等各方资源无法集中深度利用,更别提研发投入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制药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便是自然的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生物制药企业在研发投入、运作机制、销售渠道开发、筹资规模等方面均远超于我们,以美国为例,截至1997年,美国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而且还在以每年追加50亿美元的速度发展。
到2004年初为止,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共有220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的1700余种,已投放市场的约140种,预计5年内投放市场的药物200种以上。以上2200多种药物中,80%与免疫学相关,50%与肿瘤相关。相比之下,截至目前,我国只有20个生物技术药品投入市场,10余种生物技术新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另有4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研发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实验室技术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当世界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我国能生产10种;而现在世界上有140多种时,我国却只能生产20多种。
“其实,国内并不缺乏人才。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魅力凸显,国外留学人才纷纷回国创业,而且国内自己培养的人才素质也相当高。在生物制药领域,国内企业总想包办一切的狭隘思维有很深的影响,市场体制也是造成我们与国外差距的重要原因。”黄明分析,除了加大研发的力度,我国生物制药还需要从相关政策、配套管理、吸引投资等方面为产业化综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纲要》为生物制药提速
对于《纲要》的出台以及“十一五”规划的稳步进行,有专家分析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预计在未来510年,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将取得显著成果,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新药将达到15~20种,其中部分将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生物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天然药物、生物制药是未来制药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生物制药,对攻克疑难杂症的新药的发现起决定性影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圳赛百诺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志对生物制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目前,中国国内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纷纷建立,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等;同时,在深圳、长春、厦门、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
据了解,近16年来,中国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已初步形成,开始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目前,已有近20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投放市场,并有几十种新产品处于不同的研制阶段。同时,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基因研究在医疗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至今已有多个方案进入临床试验,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的研究成果也申报了国内外专利。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勤指出,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此时的目标应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特别是在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组多态性测定、蛋白质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研究应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5~10年内使中国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实,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能否尽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政策导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生物技术)被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生物技术的重视程度已经得到升华,(这)将对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产生积极的作用。”黄明对生物制药的前景充满乐观。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