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3月30日报道,澳大利亚推出了首款仿生眼(bionic eye),将其移植到人眼后,可让那些因为基因或老年问题逐渐失明的人士“重见天日”。第一起移植手术预定于2013年在维多利亚眼耳医院进行。
这款仿生眼由“澳大利亚仿生视觉”联盟研发成功,主要为那些因为色素性视网膜炎或老年性黄斑退化症导致逐渐失明的人士设计。据统计,在澳大利亚每年约有5万人罹患视网膜退化疾病。
该仿生眼包括98个电极和无线数据传输设备,仿生眼还拥有安装在一副太阳眼镜镜框上的微型摄像机,摄像机捕捉图像后将信息传送到使用者口袋里的处理器。经处理后的信号接着被无线传输给移植进眼睛里的电极装置,直接刺激视网膜神经,将图像信号传送到大脑。
该设备目前正在进行测试,装有仿生眼的患者现在已能感知视野范围内的光点,大脑可将这些光点重组成图像。
“澳大利亚仿生视觉”联盟的掌舵人、墨尔本大学工程系教授安东尼•伯基特表示,该仿生眼技术处于世界前沿,能改善使用者的活动性和独立性。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盛赞此次推出的仿生眼技术可能是“我们有生之年看到的最重要的医学进步之一”。
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政府总共为此项目投入了5000万美元。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尽快研发出“第二代”仿生眼。伯基特表示,下一代仿生眼的外观和组件将同目前的仿生眼一样,但它会让使用者看得更清晰,使他们最终能识别人脸或阅读大号的印刷文字。(刘霞)
美国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曾以那本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项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给失明者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三天光明”。难怪陆克文给予它如此之高评价。如果有一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果真借助此项技术重见天日,那无疑将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添新的注脚。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