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芳长期从事护理教育工作,经她教授过的学生达4000余名,遍布国内外。她创建了全国护理界沿用至今的“三级护理”、发药治疗和护理文书的“查对制度”、“对抄勾对”等护理操作制度,为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先后荣获“模范护理专家”和“中华护理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9月2日,黎秀芳获得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圆了她一生的梦想与追求。
走出将门 投身西北 1917年3月,黎秀芳出生于秦淮河畔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黎离尘长于笔翰,为蒋介石赏识,视为亲信,后任国民党“励志社”副总干事,授中将军衔。黎秀芳兄妹10人,她是家中的长女。从5岁起,短短5年内,黎秀芳眼睁睁地看着生母、继母和一个妹妹3位亲人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 “爸爸,我想去护士学校学习,我想当一名能为人们解除痛苦的护士,让所有人不再像妈妈那样受病痛折磨。”直到有一天,年纪轻轻的黎秀芳当面说出志向,父亲才领悟到,过早承担不幸和艰辛的特殊经历,已使外表柔弱的女儿独立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 1936年夏,黎秀芳从南京女子中学毕业,报考当时全国唯一的护士学校――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违背了父亲让她学习法律或新闻的意愿。 遗憾的是,入学不到一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短短一个月,侵华日军兵临上海城下。 目睹战争残酷的黎秀芳,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迁往重庆,转而跟随学校的师生,一边逃亡一边继续学习护理。武汉、长沙、贵阳……1938年,在长沙,出于好奇,黎秀芳跟同学一起去听共产党人吴玉章给流亡学生作抗日报告:“青年们,要争当拯救中华的先锋!到西北去!到延安去!保卫建设我们的大后方!” 吴玉章的话,激起了黎秀芳对共产党的敬佩之情,她随即决定:去大西北! “做护士未必要跑那么远,我可以在歌乐山中央医院给你找一份工作。”1940年,黎秀芳借道重庆前往兰州前,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她:“不是我不支持你。那地方草都不长,你将来哭都哭不回来。” “我要去,我不哭!”黎秀芳带着满腔“医护救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 不畏艰苦 奠基护理 荒凉、穷困、干旱。 黎秀芳没想到黄土高原比父亲说的还要苦。她住的是土坯漏雨房,吃的是黑面馍,喝的是黄河泥沙水。很多人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先后离开了。可是来自鱼米之乡、将军门第的黎秀芳,一生也没有离开大西北。 1943年,中华护理学会委托兰州中央医院,创办西北第一所公立职业高级护士学校,黎秀芳因为表现突出,被聘为专职教员。1948年,她又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一年后兰州解放,黎秀芳留任校长。 刚刚结束的解放战争和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使伤病员增多,护理人员奇缺。护士们由于任务繁重,加上没有规范的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常常疏忽大意:有的护士将病人的床号排错,造成病人做错手术;有的医院记错新生婴儿手牌号,造成亲生骨肉分离。荒唐而致命的错误在护理过程中屡有发生。兰州军区军医学校护理教研室原副教授刘佩英记得,当年有一名与自己同校的实习护士,将医生吩咐打的麦角错成肾上腺素,导致病人当场死亡。 针对这些现象,担任护校校长的黎秀芳和兰州军区总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张开秀,马上着手调查研究。张开秀首先让所有护士长把平时的经验教训写下来,然后由黎秀芳总结归纳,最后产生了“三级制度”、“三查七对”、“对、抄、钩、对”等一整套理论和规章制度。 在此基础上,1955年,黎秀芳和张开秀撰写论文《三级护理》,在《中华护理》杂志刊登后又被苏联《护士》杂志转载,引起国内外护理界的重视。当时,有90多家医院派人前往参观学习。直到今天,全国仍在普遍实行着这套由她们创立的护理制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首任护理系主任李树贞说:“这套护理制度有效减少了差错,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临床死亡率,为中国护理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年72岁的李树贞,是黎秀芳5000多名学生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黎秀芳在西北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护理人才,不少人现已成为解放军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护理专家。在医护界,只要听说是兰州军区总院黎秀芳培养出来的护士,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黎秀芳是我国西北医学护理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