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为落实解决中英两国医药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扩大企业双向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国医药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中英经贸联委会医药贸易与投资工作组(以下简称“医药工作组”)第三年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英双方就医药合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08年,当全球制药公司在欧美市场饱受经济衰退折磨之时,中国市场业绩普遍喜人,各国在华药企普遍实现了20%~50%的高速增长,远远高于4%的全球市场平均增幅。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所具有的快速发展力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令世人眼热。
“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中英两国的贸易交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医药企业能与英国企业合作。”英国驻华大使馆贸易投资参赞Alastair Morgan 如是表示。
“中国有市场有人才,英国有技术有理念,中国的制药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英国的这种优势,学会‘借鸡下蛋’。”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生物医药研发顾问杜建盛博士则这样建议。
中英医药贸易持续稳定
“英国是我国在欧盟的重要合作伙伴。2009年1~8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英医药贸易仍然发展平稳,没有出现明显下滑现象。”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小明说。
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英医药贸易总额1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1%。其中,中国从英国进口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6%;向英国出口7.45亿美元,同比增长23.6%,贸易顺差为2.14亿美元,同比升高39.9%;今年1~8月,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英医药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1亿美元,同比下降1.33%。从全球进出口市场分析,英国在我国对欧盟贸易中排名第六,在我国对全球贸易中排第十一。
“从总体上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在中英贸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中英医药进出口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还出现了逆势上扬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中英医药双边贸易形势发展是稳定的。”周小明说。
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方进口产品前三名分别为西成药、医院诊断与诊疗设备和西药原料药(三类产品进口金额占进口总额的96%以上),出口产品以西药原料药、医用辅料和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为主(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约占出口额的83%),其中西药出口格局仍以西药原料药为主导,出口额达3.2亿美元,占总额的48%。
2009年1~8月份,西成药、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和西药原料药依旧位列中方进口产品前三甲。但在出口方面,医疗器械类产品则超过西药类跃居第一,达2.67亿美元,同比增幅为10.02%,占据了中方医药保健品出口54.62%的市场份额。西药类紧跟其后,出口额2.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3.79%。
显然,英国在西成药和医院诊疗设备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具有突出竞争优势,与我国拥有深厚基础的西药原料药生产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医保商会的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以西成药、中小型医疗仪器以及口腔设备与材料为代表的附加值较高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驶入快车道,大有赶超传统优势项目的趋势。今年新医改正式启动,一系列有助于推动医药贸易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这势必会给中英医药贸易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加有利于中英双边贸易稳步健康发展。
生物技术转化或是良机
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出口的医保产品中,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并不多。尽管国内制药企业近几年来都试图“走出去”,但是除了原料药外,在欧盟已经审批的45个传统草药中还无一例中草药(TCM),通过欧盟COS认证的国内西药制剂生产厂家为数也不多。
表面上看,中国制药企业之所以在英国少有建树,一是企业自身准备尚不充分,二是对自己“走出去”支持力度不够。按杜建盛的话说,“很多企业想进入英国的药品市场,但是没有人员的跟进,缺乏与相关部门面对面的交流,仅靠几个MAIL或者代理来做,这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受困于研发。
“虽然世界医药的研发中心主要在美国,但英国的新药研发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杜建盛认为,英国新药研发或许能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帮助。
据悉,英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输出国,全球销售排名前100名的药品中,有25%来自英国。英国有7万多医药从业人员,其中1/3是进行药物研发的:仅在剑桥地区,就有超过200家的药物研究公司,还有30多家研究所。神经科学、肿瘤研究、免疫学是英国生命科学中的强项。在全球共有35个抗体新药进入市场,其中一半以上是人源化抗体,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已经研发出36个人源化抗体,其中有8个已进入临床。
“现在英国大部分生物技术公司都被美国收购,我们希望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能够像美国公司一样到英国去收购或者进行技术转化的合作。”杜建盛说。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企业已经尝试与英国研究机构进行合作。2007年11月,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在剑桥成立香雪剑桥中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该研究中心将与剑桥大学、皇家植物园、伦敦药学院、布鲁内尔大学、不拉福德大学等英国著名大学以及中国的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研究。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