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日前正式进入临床验证研究阶段,标志着我国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再次引起人们对疫苗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的极大关注,期盼尽快研制出可以“消除”肿瘤、艾滋病、丙型肝炎等疑难病症的疫苗。
但专家认为,虽然疫苗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至今仍有许多重要疫苗未能研制成功,期望短期内研制出肿瘤疫苗、艾滋病疫苗等也是不现实的。科研界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疫苗研发战略,加强新型疫苗基础研究,运用新思维,探索疫苗研制的新理论和新策略。 疫苗研究寻求突破 200多年来,疫苗的广泛应用不仅控制了像狂犬病、破伤风、乙肝等多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而且在全球范围消灭了天花。疫苗已成为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有力武器。 我国是疫苗生产大国,多数疫苗都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已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疫苗有30多种。然而,几十年来,面对艾滋病、丙肝、流感、登革热病毒、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和病原,疫苗的研究一直未能获得明显突破,原因何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研究员阮力将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病毒自身的问题。这类病毒都有明显不同于其他病毒的特点,如高度变异、引起持续感染、造成免疫病理反应、攻击免疫系统等。艾滋病病毒几乎集上述特点为一身。二是缺少创新的疫苗理论和策略指导这类疫苗的研究。现有疫苗研究理论和策略主要是从已成功的疫苗研究中总结而来,未能反映艾滋病、丙肝、流感等病毒疫苗研制的规律,也未能有效指导和解决这类疾病的疫苗问题。 从传统疫苗技术向新型疫苗技术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蛋白质化学等的发展,疫苗学已进入到使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新型疫苗研究的阶段。 阮力认为,传统疫苗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致病病原粗浅的知识,依赖于对人感染疾病后可产生抵抗力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可通过患者或感染的动物中获得相应病原的技术;疫苗效果的评价则主要是通过人体实验从经验与失败中获得。但是,对于免疫保护机理不明确、型多易变、有潜在致癌性或免疫病理作用以及病原不能或难于培养的疫苗,使用传统疫苗技术很难研制成功。 而依靠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蛋白质化学以及相应的生物高技术,新型疫苗的研究已从感染性疾病深入到非感染性疾病,从预防疾病发展到治疗疾病,甚至可以达到某种特殊的医学目的,如免疫避孕等。 当前,新型疫苗技术正在显示强大生命力。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解决了传统乙肝疫苗不能解决的血源污染、质控困难、原料有限及难以大规模生产等问题;基因工程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则显示了新型疫苗技术可以成功研制出传统疫苗技术无法研制的疫苗的优势。 阮力建议,科研界应充分发挥新型疫苗技术在疫苗研发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重点研究常规技术不能或很难解决的新疫苗,包括型多易变的病原、诱发严重免疫病理反应的病原、引起慢性感染或有潜在致癌性的病原、以免疫系统为主要感染目标的病原以及不能或难于培养的病原等。 二是积极进行传统疫苗的改造,主要针对那些免疫效果差、负反应大、难于生产和使用不方便的传统疫苗等。 三是加强治疗性疫苗研究。现有疫苗大多用于疾病的预防,然而近些年来使用疫苗进行疾病治疗的研究发展迅速,一大批像乙肝这样的病毒病除了需要预防性疫苗外,治疗性疫苗也十分必要。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