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大问题是产能瓶颈,由于很多产品目前只能满足市场60%到70%的需求,我们经常因为没法及时满足客户想要的订单而道歉。”云南白药董事长王明辉告诉记者。在该公司位于市区的喷雾剂生产线上,一天三班都在忙着生产产品。
1999年-200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2.32亿元跃升至57亿元,增长超过24.6倍;净利润从0.34亿元增至4.6亿元,增长超过13.5倍;市值从21亿元跃升至184亿元,增长超过8.7倍。 扩大产能 ‘笼子’不够大了怎么办?那就换个更大的笼子。 既然产能已成发展的最大障碍,那就扩大产能,扩大地盘。2008年,云南白药整体搬迁全面启动,一期投资10.8亿元的产业区大规模建设乘势上马,共涉及6个药厂、研发、营销、商业物流、管理和配套设施。 “项目建成后将装备40余条现代化的药品生产线,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满足14个剂型产品的生产。”王明辉指出。 至2009年6月,集团整体搬迁项目厂房主体工程施工基本完成,相关配套建筑主体工程地面建设预计7月底即可封顶,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搬迁和认证等工作。“所有建设总投资预计比金融危机发生前节约3个亿。”在工地的实施现场,云南白药党委书记戚太云告诉记者。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医药体制改革方案。改革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家意识到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我们也开始着手提升我们规模化经营的能力。”王明辉表示(更多新闻来源医药新闻网)。 在他看来,现在医药行业的业态不够完善,中国的医药生产相对简单粗放。中国目前有5000多家制药企业,一两条生产线就是一个企业,质量隐患相应增加,产品创新投入不足。 “我们呼唤更猛烈的医药改革,”王明辉称,“2006年的时候我们就在准备,重新设计了白药的盈利模式,从2006-2008年,我们以每年不低于30%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2008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们还新增了不少市场营销人员。” 中金公司分析师孙亮表示,已经开始的呈贡基地建设,大部分投资于2009年完成,届时将帮助公司突破产能瓶颈,为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维持2009、2010年业绩预期,考虑增发后股份摊薄EPS分别为1.14和1.47元,同比增长31%和29%,目前对应动态市盈率为32倍和25倍。 冲击100亿 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7亿元的高峰之后,白药的下一个目标是100亿元。“我们此前提出三年冲刺100亿,但是现在社会各界希望我们更快一点,两年就要冲过100亿,这意味着要求我们在经济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两年要翻一番,我们压力确实非常大。”王明辉表示。 云南白药为此采取的对策是“稳中央”、“突两翼”,寻找新的支撑点。 现在的云南白药已经形成三大产品族群——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和其它天然药物系列,先后开发培育了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痔疮膏、云南白药急救包等产品。其中,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单品已有7个,经营格局从原来的一枝独秀变为多点支撑。 很多“两翼”产品都超过了“中央”产品。如2001年,云南白药创可贴的销售额达3000万元,2008年则上升到2亿元。再比如云南白药牙膏,“现在牙膏产品一年就能卖7个亿,而我们的传统产品白药散剂一年才2个亿。”王明辉说道。 不过冲击百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达到100亿,我们自己也算了一笔帐,去年是57亿,假如今年完成70亿,那明年的增长要达到40%多,40%多的增幅在我们云南白药的历史上是个新高,因为之前我们最高也只有30%多,同时基数越大后,还要保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是很难的。”云南白药总经理尹品耀坦言。 目前白药系列的收益还不错。2008年,白药系列收入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中央产品群同比略增,两翼品种牙膏和透皮剂销售增长超过50%,是主要的增长动力。由于合并报表处理兴中和云健制药,报告期内普药产品销售达到3.8亿元,同比接近翻番。 “不过,如果是在现有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状态下确实很难达到100亿的要求。”尹品耀表示,公司希望能借助资本市场的手段推动白药更快发展。但是,资本的运作难度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双方企业要‘看对眼’,二是要看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在下一步的整合思路上我们也有所思考,我们做了一个战略规划。过去十年我们主要采取了一种内涵式的滚动发展方式,新药是研发和购买的方式,不断增强白药的主业优势。未来我们会考虑一定程度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我们31亿净资产中,现金超过25亿,如果遇到合适的并购对象,在资金方面应该不是太大问题。同时我们在商业模式上,会寻找一些跟我们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王明辉告诉记者。(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邢莉云)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