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吕克•蒙塔尼尔博士(Luc Montagnier)、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瑞•夏普莱斯博士(K.Barry Sharpless)在内的800多名来自海内外生物医药界的800多位代表与会。
会上,生物医药技术的跨国研发、转让和产业化合作成为与会各方热议的课题。
合作意愿强烈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其旗下的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学家有针对性地带来了“绿藻表达甲型流感病毒H1N1蛋白质制备口服疫苗”、“新型抗癌药品研发”、“低成本生物医药研发”、“新型戒烟药物研发”等25个项目,期望来中国创业。
记者在论坛现场注意到,期间举行的“重大疾病干细胞治疗前景”、“临床前和临床研发外包与技术服务”、“与中国制药企业的合作”、“技术转移和项目风险投资与合作伙伴的选择”等近10 场专题报告,无不彰显着“生物医药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的主题。
“中国在临床开发上非常有优势,我们希望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以提高成功率。”美国默克制药公司负责新药技术产品转让及合作的总监胡静珊在论坛上说。胡静珊透露,默克成立了外援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外包,并计划在4~5年内由此推出临床前期产品,这也可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型药物创新公司提供机会。
此外,先声药业、药明康德等中国领先药物创新企业的科学官员在论坛上作了学术报告,并介绍了自身的优势。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执行副总裁肖恩•德拉格亦表示,BIO希望在中国与西方药物创新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广东寄望生物医药
来自广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约750亿元,同比增长25%,居全国第3位。而去年以来,广东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将生物医药列为九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广东迫切希望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