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虎网保健品网 > 保健品资讯信息 > 三金邹节明
三金邹节明
来源:-    浏览:836   更新时间:2009年06月2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1999年5月18日,武汉大学行政大楼会议室。第二届杰出校友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在这里举行。一位面容清瘦、儒雅沉稳的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与著名经济学家董辅?、中科院院士王梓坤等一起在这里与接受母校授予的“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光荣称号。他是唯一来自企业界的“杰出校友”。随后,他那仅两分钟的简短致辞,竟几次被掌声打断。
  他叫邹节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是这次评出的武汉大学10位杰出校友中最年轻的一位。身为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领导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取得瞩目的经营业绩,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连续15年以40%的速度递增,实现利税过亿元,19 97年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及“金球奖”。他设计和主持开发出几十种中药产品,其中全新产品25种,2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这天晚上,下着细雨。邹节明激动地在校园中漫步。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无愧于一生追求着的中医药事业。
  李时珍为探寻药用植物世界的奥秘不畏艰险的精神时刻鼓励着年轻的邹节明,他决心凭自己的努力,给古老的中药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邹节明的老家湖南省常德市长清街上,开有吉清堂、同济堂等老字号药店。孩提时,他爱到这些地方玩,店铺里的药师给他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常常会激起他无尽的遐想。中医药世家的亲戚,也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学后,他从同学父亲那里借来中医药方面的书籍慢慢琢磨。1961年,他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学习。
  邹节明怎么也忘不了,当他第一次走进武汉大学化学系时,第一眼看到的是悬挂在门厅里的那幅李时珍像。他久久地凝视着肖像,不觉中产生了一种走进了药用植物世界的神妙奇特的感觉……大学几年里,他认真地研究了《本草纲目》,对李时珍为探寻药用植物世界奥秘,不畏艰险,不惜倾家荡产的精神,有了深切的领悟。他渴望能像李时珍那样在科学上不懈探索,为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桂林中药厂任技术员。
  这时候,桂林中药厂正处于筹备阶段,而且是边筹建边生产。展现在邹节明面前的是:与别的企业合用的简陋小厂房,自愿组织起来的职工,没有实验仪器,没有像样的设备,沿用的是熬蜡制壳、炼蜜为丸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他不禁感到迷惘:难道苦读五年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现状!
  在办公室坐了几天,他主动要求下到车间当工人。用石磨研药粉,用搓衣板似的制丸木模,一颗颗地把大蜜丸制了出来。如此简单而辛苦的体力活并不妨碍这位年轻大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他想,要改变工厂的状况,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责无旁贷应去做更多的事。
  1969年春的一天,他与一位同事到南宁申请建厂投资。天,下着滂沱大雨,当邹节明卷着裤腿打着赤脚,左手提着一双解放鞋,怀揣一个申请经费的报告急匆匆地走进自治区财办的办公室时,他的朴素的穿戴与执著劲头立即打动了在场的人。办公室的同志马上同有关部门联系,帮助落实了19万元资金。就是这次成功的“公关”感动了邹节明一辈子,也始终鼓励着他要立足企业,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年秋天,他带着100多名民工,用这笔资金,在桂林市郊三里店的荒坡上建起属于中药厂的厂房。
  银翘解毒丸、霍香正气丸、十全大补丸等大蜜丸的生产虽使桂林中药厂渡过筹备期的难关,但毕竟条件太差,技术太落后,品种、剂型太落后,总这样下去,工厂无前途。邹节明开始了中药制剂的改革。
  初始,厂里没有实验条件,邹节明便用自己的钱买来一些最简单不过的玻璃器皿、铝锅等设备,白天要参加劳动,就利用工余和休息日做试验。当时有人不理解他的努力,甚至当面取笑他,说他是呆秀才穷折腾。为了避开一些干扰,他只好把实验场所放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没有实验所需的蒸汽,他和助手们只能用柴火烧;没有粉碎机,就用辗槽一遍遍的碾……当年,他们已成功开发出银翘解毒片、穿心莲片、枇杷止咳冲剂等6个新的品种和剂型,使桂林中药厂成为国内生产中药片剂、冲剂最早的厂家之一。不久,厂里已拥有片剂、冲剂、丸、散、酊、药酒等数个剂型多个品种。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想,一定要有自己的有特色的产品。
  大凡从医学院毕业的人,往往认为民间的草药和偏方是土方子,不能登大雅之堂。受李时珍影响的邹节明,深知很多中药品种是从民间用草药提炼出来的。只要将民间用药的宝贵经验挖掘出来,用中医理论加以提高,形成新的中药品种,不但有利于中药事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将独辟蹊径。于是,在集市的草药摊,在桂林市附近的山坳荒坡、田间地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在寻觅着什么,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使他欣喜不已。即使是出差在外,邹节明也从没忘记调查和收集中草药信息。
  机遇总是垂青有备而来的人。一次出差途中,一位手中拿着几包草药的老农引起了邹节明的注意。听老农介绍说,这草药是从县城的草药摊上买的,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可好了。邹节明打开他的药包一看,发现其中几味主药与他平时所看文献和某医院用药多有吻合。他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回厂后,迅速投入组方、工艺的研究,并与有关单位合作,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78年研制成功以广西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治疗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的良药--“三金片”。
  没有想到的是,三金片在北京等地临床使用,其显著的疗效立即引起一些权威人士的注意。1978年,三金片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至今已在市场上保持了20年长盛不衰(更多新闻来源医药新闻网)。
  此后,邹节明又领着助手研制出双虎肿痛宁等数种独家生产的中成药新品种。新品种在不断增加,中药制剂同行,甚至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都知道桂林有个邹节明,他在现代中药制剂、中药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不俗的业绩。可是,邹节明照常出入在车间和实验室,见人总是微笑着,态度很谦和,同事没有感觉到身边的这位年轻人与从前有什两样。
  对邹节明来说,继承和发展祖国中医药文化,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的医药工业中去,让古老的中药文化放出华光异彩,是唯一的心愿。他又将目光投向古方西瓜霜的工艺改造。
  西瓜霜是一味有着两百多年历史,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的优良传统中药,其制作方法在清代乾隆年间名医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中就有记载。但按照传统工艺,取霜率极低,生产周期长,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至60年代末,国内外生产西瓜霜的厂家都相继停产,古药濒临绝境。邹节明决心用现代科技对制霜工艺进行改造。
  要推翻已形成的传统方法,常会比创制新的产品更难;况且传统观念、舆论的压力也令人难以承受。但抱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不对它加以改造,是断然没有前途的。他和助手们配方、试验、鉴别、临床、中试,一次,两次……失败,攻关,再失败,再攻关,一堆堆查阅过的资料,一回回推倒重来的方案,一个个明灯不熄的夜晚,完全模糊了白天黑夜的界线。就在这段时间,他好端端的眼睛熬成了深度近视。
  正当邹节明埋头于西瓜霜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并已渐入佳境时,1984年初冬,上级主管部门派人来找时任技术副厂长的他谈话,要他担任桂林中药厂厂长。
  从技术员到厂长,邹节明实现了从技术专家到经营、管理专家的“三元归一”。他对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几百双眼睛突然盯着自己的时候,邹节明没有那种天将降大任于己的豪迈。他是拧着眉头接过这副担子的。他受命于危难之际。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企业纷纷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轨时,桂林中药厂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医药市场逐渐出现的买方市场视而不见,仍旧依赖当地医药批发站包销,造成仓库产品大量积压。到了1984年底,第二年的订单一张也没拿到,致使生产极度萎缩,帐面上欠帐及库存损失20余万元,一部分职工发75%的工资。临近年关,为让职工过春节,邹节明鼓起勇气找到市财政局的领导,为每位职工争取到10元钱的补助。在这样困难的情形下,厂里人心涣散,对企业没有信心。一些职工领到工作服,就用酒精将上面的厂名擦掉,怕穿出去丢人。有门路的调走了,留下的人中,也在观望:书生气十足的邹节明搞技术还行,当厂长能行吗?
  人们怀疑的目光,反而更加激发了邹节明要把企业搞上去的决心!
  邹节明想,自己不是一心要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吗,做了厂长,那就更应该将自己的追求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企业发展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才会有依托,个人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充分实现。在其位,谋其政,他决心用实际行动使企业走出困境。
  他太熟悉这个企业,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职工,也深知困扰企业发展的症结在哪里。“家和则万事兴”,他深信这一点,他想,最要紧的是尽快把人心凝聚起来。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召开各种会议,不厌其烦地与方方面面的人做马拉松式的长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像很多当初要求调走的职工一样,工人骨干毛远秀后来庆幸自己听了邹节明的话,她当时正患病,产生了要调走的念头,是邹节明的安慰使他留下来。
  邹节明有足够信心实现他对职工许下的诺言,因为经过分析比较,他对中药市场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有竞争优势,关键是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拳头产品,桂林中药厂完全有能力在这方面开创出一条新路来。很快,他带领领导班子根据市场竞争规律和企业大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两年基础,三年改观,五年腾飞,上水平,创特色,走向世界”的十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质量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效益为目的,人才为根本”的发展战略。
  在打基础的两年间,邹节明首先在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发上下功夫,锻炼队伍,为以后的大发展蓄势。上任不久,他先是从各部门挑出一批各方面素质比较好的员工,两人一组,带着任务出去跑销售。跑了一段时间后,派出的人大多是无功而返,要么是人家对他们的产品不了解,要么是人家对大路货产品不感兴趣。邹节明并不沮丧,他正要以这样的失败和挫折来教育大家,转变职工的观念:没有好的产品,企业就没有希望;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和职工就没有收入。
  在关系到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邹节明那股韧劲得到充分展现。他亲自带着一批精兵强将跑起了市场,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然后大刀阔斧抓企业的转轨转型,完全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安排生产。
  外出跑销售,他和大家一起睡大通铺,为的是节省经费。一次,为向一名专家介绍自己的特色产品,他在上海某区的一个居民区等到午夜时分。对他来说,身体上的劳累自然算不了什么,问题是身为知识分子的他,内心深处传统的东西太多,面对市场时,经受的冷遇和委屈常常不可避免地引发心灵深处的苦痛。然而,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他没有退缩,而恰恰是这种经历,潜移默化地使他实现从科技专家到经营管理专家的转变。为了让人们了解自己的产品,他不失时机地四处召开药效论证会。每次会上,他都能发挥自己技术上的优势,对自己产品的药理和药物品质进行透彻分析、介绍。他儒雅谦和的气质和谈吐,很快赢得专家和商家的信赖。几个回合下来,企业的一些产品逐渐被专家和客户所认识和接受。于是,桂林中药厂的产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这些有着强大中成药市场的地方,桂林中药厂的产品开始有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人们由此进一步了解到,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一位不但精通中药,而且善于经营、有气魄、讲信誉的邹节明。
  就这样,仅用了大半年时间,厂里就偿还了20余万元欠款,再过不久,库存积压得到处理,工厂车间有了热气腾腾的气息,管理和分配上开始实行超定额记件工资制,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福利也开始大大改善。
  就在邹节明担任厂长后的第二年,他潜心研制8年的西瓜霜新工艺终于获得成功。按照新工艺生产的西瓜霜,质量、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工艺霜,取霜率比传统工艺提高了八九倍,生产周期缩短5到7天,而且首次揭示了西瓜霜含有18种氨基酸和数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了尽快将新工艺投入生产,他又自行设计了西瓜霜技改工程方案。为了征求专家意见,他曾几次赴北京,又几经修改,方案终于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同并批准投产。西瓜霜的工业化生产的实现,以及由他主持设计的桂林西瓜霜与西瓜霜润喉片两个新品种投入生产,使一度陷入困境的桂林中药厂从根本上摆脱了被动局面,投产的当年就创利润140万元。
  经过1986、1987这两年的打基础,1989年桂林中药厂晋升为广西中药行业惟一的国家二级企业。从19 90年开始,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94年3月,在一片鼓乐声中,以桂林中药厂为基础改组成的拥有35种独家生产的名优特中成药产品、四个子公司、四个分厂、中药制药为主体、相关产业为辅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成立了。那象征着“金色的生命、金色的财富、金色的希望”的郁金花标志,让所有的员工深深体味到了自尊、自豪与尊严。企业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一些当初想调走的人有说不出的后悔,有的人提出希望再回来工作。邹节明当即拍板说:谁要是真心实意愿为“三金”
  以后的发展做贡献,就欢迎他回来。
  他说:“眼睛盯着昨天是懦弱,盯着今天是平庸,立足今天,着眼明天才是现代企业经营者的胸襟。”
  邹节明的头脑是清醒的。企业蒸蒸日上,他却时刻告诫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信奉这一古训,惟恐自己哪怕是不自觉地产生沾沾自喜情绪,那样企业就会走下坡路,失去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他要以“三金”的追求促进祖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在具体设计企业的发展思路时,他努力将科学的机制、管理及经营思想引入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发展理念:每经过3年到5年的快速发展,就应该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然后在观念、机制、科研、管理、营销等方面进行更新,这样企业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按照这一理念,他领导三金药业集团公司不断地开拓进取。
  1998年,面对中药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为给企业创造一个好的动力机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员工共同出资买下整个企业产权,实现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入开展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年,尽管市场普遍不景气,由于集团公司启动了新的运行机制,仍然实现总产值4.35亿元,利税1.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4.55%和43.71%。1999年是我国医疗体制深化改革之年,由于国家医疗政策的调整,同行业不少药厂出现效益滑坡,而三金的主要经济指标在高起点上仍然稳中有升,完成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4.8亿元、4.35亿元、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9%、10.69%和18.13%。三金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当前,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的一些名牌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势头正旺,这源于邹节明早已颇具前瞻性地制定并实施了具有 “三金”特色的“四维梯队科技开发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效益为目标,集团的生产呈现“育一批材,选一批苗,播一批种”的态势;
  在新产品开发上,形成“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制一批,构思一批”
  的良性循环,目前企业已拥有35个独家中药品种,除已投产的12个外,尚储备23个;技术改造形成“传统技术、一般技术、高新技术相结合”
  的多层次结构;为了提高现代中药制剂的开发起点,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2%作为科技开发的专项经费,并兴建了 1500平方米的科研楼,引进了国内一流的先进测试仪器,装备了国内一流的中试车间。对于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则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含量,促使其更新换代,增加新品种。在产品投放市场后,每隔2年到3年就要与市场同类产品进行疗效对照验证,寻求提高产品档次的办法,使产品在保持好的质量信誉的前提下,一直维持着比较低的市场价位,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迄今为止,集团的一些名牌产品如三金片、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已稳占全国30个省市的中成药市场,1999年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实现产值3.12亿元,利税7000万元。
  现代化的观念不能仅停留在硬件建设上,邹节明要求自己和研究所的开发人员,每人心中都装有一本预测未来3年到 5年的日历,在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营销策划上,要充分考虑将来的市场需求;
  集团生产的产品的质量、技术、疗效等各项指标,要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邹节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出一支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他说:“只有所有的员工爱企如家,寄托着发展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三金才可能永远充满希望。”
  早在1986年,桂林中药厂刚刚起步,但邹节明作为桂林西瓜箱的研制者,已被国内一些媒体誉为“西瓜霜大王” 。一位港商提出付高薪邀请他去港发展,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桂林中药厂,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的身上依然保留着中国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品质。
  为了操持企业这个“大家”,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50多岁的人了,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白天忙于经营管理,晚上搞研究,一干就干到深夜一两点钟,十几年了,已成习惯。
  邹节明为企业做的贡献,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92年,厂职代会通过一项决议,重奖他10万元。他坚辞不要,最后只好委托工会用这笔钱设立一项奖励基金,奖励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
  邹节明属羊,同事们说:“有他这样的领头羊,是我们大家的福分。”但他却说:“企业处于困境的时候,一个厂长可以力挽狂澜;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副厂长、部门领导个个是栋梁;再往前,就需要所有的员工都是英雄好汉。总有一天我要退休,但三金的发展却不能停止。为了带出一支好的员工队伍,邹节明用心良苦。
  三金集团有这样一组数字:1984年,药厂职工是400多人,年产值是400多万;到1999年,企业规模扩大了,但职工人数只有500多人,仅增加百十人,产值、销售收入、利税都分别增长89倍、101倍和131倍,资产增值70倍。这得益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得益于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在这个问题上,邹节明着眼于高起点进人,着眼于改善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虽然因此会得罪不少人,但一开始就使企业避免了人员编制臃肿,人才层次低的现象发生。
  “三金无庸才,只有不合适的位置和组合”,按照邹节明的用人观,公司尽量为每一位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岗位,同时,“三金不容忍平庸”,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1986年以来,已有20多名工人通过公开竞争走上管理岗位,两名干部下去当工人。
  38岁的谢元钢当初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竞争,最后他凭借实力成为公司副总裁。其他如营销公司经理、副总经理、片区经理都是靠竞争走上领导岗位。现在,“三金人”感到不努力学习,不提高自身素质,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人人自觉地自我加压,提高工作能力。
  在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大家对邹节明既敬又畏。他知识面宽,思维敏捷,有超人的精力,熟悉公司各专业的工作,任何事情别想瞒过他。和他谈工作,你非得准备非常充分才行,不然一旦被他问住,就可能招来严厉的批评,并且,他会准确地指出问题的关键点,指导你怎么去解决,使你不得不心悦诚服。
  有人说,邹节明严,最重要的还是严在管理上。他亲自主持起草了40多万字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有人说邹节明充满爱,的确,职工冷暖他常挂在心上,哪怕是很小的事。春节临近,他会到办公室询问,为家在外地、刚毕业到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买到回家的车票没有。
  领导心里只有企业这个“大家庭”,员工便以企业为自己的“家”;
  领导有“爱心”,员工便有“忠心”;领导有“真情”,员工有“诚意”;领导“无私”,员工“忘我”。正因为此,才有了三金人“凝聚为一心”的精神面貌。
  他心中有一个宏伟目标:让祖国古老的中药文化尽快走向世界。
  随“三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他心中的这个愿望变得越来越迫切
  我国的中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目前还没有一项作为药品的中药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一方面,要让他们接受我们的中医理论实属不易;同时,企业要达到他们的制药标准,耗资高,难度大,这令国内制药企业望而却步。然而,让中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梦想,常常牵动邹节明的心。他想,假如全国两千多家中药厂都是你仿我,我仿你,就会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对于中药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为此,他曾在国内中医药界的一些场合、会议上呼吁:有远见的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联合起来,通过几年努力,合力创出一两项中药产品,打入欧美,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中药现代化,加速中药走向世界。他甚至以殷殷之心表示,这个产品可以不是三金的,但三金照样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此为契机,让世界人民认识和接受我们的中药文化,将会给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
  邹节明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的想法是,中药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尽快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古老的中药文化如果不注入现代内涵,就会自生自灭,遭到淘汰。早在他还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时,他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现在,作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先进企业的决策者,他的自觉意识和紧迫感已变得更加强烈。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保健品-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关于虎网|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虎网医药网 ·虎网保健品网 ·虎网医药人才网 ·虎网知识产权网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投诉电话: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4)第00532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60322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