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疫苗研制经历了15年,时间相对来说不算很长,有的药物研究,即便用了15年甚至20年的时间,也不见得会成功,所以我们课题组还是比较幸运的。”邹全明介绍。
15年科研之路,说起来不长,但走起来可没那么轻松。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学者从一个慢性胃炎患者的的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后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然而,如何去预防和治疗这种病菌,却是摆在世界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从此之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没有人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
90年代初,博士毕业的邹全明大胆的选择了这个课题。
“当时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横下一条心就是想攻克这个难题”,邹全明说,课题组刚一成立,第一个难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
由于实验不能在人体上直接进行,因此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筛选训育出高感染动物适应株,也就是说,要把中国人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分离出来喂给老鼠吃,并且必须保证它每次都能被感染,进而形成稳定的动物感染模型,得到与人体相同的病理表现。
然而,第一次将细菌喂给老鼠后,老鼠没有感染。第二次,依然没有,第三次,结果一样。一次次失败,一遍遍总结,继续试验,又继续失败,接连进行了99次,还是没有成功。直到进行到一百次的时候,小鼠终于成功感染了人类幽门螺杆菌。
科学上每向前迈一小步,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我们有个小伙子的对象就是因为忍受不了男朋友没时间陪她,于是选择了跟他分手。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邹全明说,小伙子们有时候觉得委屈。
邹全明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一张小床,一个冰箱,拉开冰箱门之后,里面全都是方便面和速冻食品。
“疫苗攻关这些年,经常遇到需要课题组成员日夜守候的实验,象蛋白质纯化的工艺,需要系统24小时连续工作,课题组成员必须日夜守在机器旁观察,还有冻干制剂工艺,在中试车间里,课题组4个人一组,一天24小时不合眼守在冻干机旁观察取样。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小床上休息会儿,饿了,用方便面火腿肠能最短时间填饱肚子。”课题组连续5年都没人休过寒暑假,即使是春节也只休息3天。
“这群年轻人的吃苦精神,攻关精神,很让人感动。”第三军医大学王登高把一切看在眼里。“这个社会面临的诱惑那么多,如果科研人员自己没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年轻人是坐不下来、坚持不下去的。科研需要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