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新闻网讯 11月14日,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结束。同时,被称为“医改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已破题:广东计划在深圳、韶关、湛江三地先行试点,逐步取消目前医院15%的药品收入加成。业内人士认为,取消15%的药价加成如果不辅以合适的回补措施,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不仅是“少赚”,而更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巨亏”。(11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恐怕没有什么改革,能够像医疗改革这样牵动各方人心。和教育、住房并列,跻身三座大山之列的医疗卫生,成为群众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务人员不满意的“老大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就是多方关注的焦点。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焦点。
医改千头万绪,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则是,药价虚高,成为问题的核心之一。药厂为谋求高定价,百般游说,上下其手。高药价因为其中浮利甚多,就容易成为中标对象。高药价又因为利益空间大,“返点多”,又容易成为医生处方中首选,等等。可以说,虚高的药价,成为万恶之源。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甚至对医德败坏,也要负相当的责任。问题是,这虚高的药价,是怎么核定并批准的?从轰动全国的“齐二药”案中,可窥出药价虚高之一斑。“亮菌甲素注射液”由齐二药厂以5元出厂价卖出,经过几次转手,最后卖给消费者的价格为46.1元。而其中获利最多的一个环节,是药品批发商5元从齐二药厂拿到货,以33.84元的价格卖出,利润率达577%。如此暴利,有无监管?说是监管失灵,哪个相信?有关部门有无充当帮凶?对药监局的反腐,曾经一度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以绥靖的态度,来保持稳定,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严重。
实事求是地说,医生的合法待遇并不高,与他们身负的重任和较大的劳动强度并不成比例。不过,各种灰色收入,支撑了他们的“职业自信”,这种集体性失范,板子只能打在体制上面。医生不能成为医改失败以及不合理的医药制度替罪羊,这应该成为共识。在我看来,新医改,首先要反思药价何以虚高,如何避免虚高。在定价失灵方面,药监局、发改委、物价局,都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必须厘清。如何加强对这三方的监管,对偏离价值的过高定价能否问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走好第一步,打好这一仗,恐怕是保证新医改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来源:珠江晚报 )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