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风云际会,沧海桑田,这30年的发展轨迹,数据是最客观的记忆。
10月11日下午,第20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第20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暨第七届中国医药企业家陶剑虹女士在透过数据看医药产业30年变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品类竞争格局变化形势,为正处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严峻形势下的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支招。
陶剑虹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当下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和空前剧烈的分化、调整、重组的新时期。制药企业应定位于适合的领域、治疗类别,潜心创新,才能获得最佳的利润空间,以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数据看30年的变迁
“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己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随着社会高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对老年人疾病用药及医疗保健需求将继续升高,这应引导制药产业新药研发方向。”陶剑虹说。
统计数据表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已占构成死亡原因45%左右的比例。高死亡率的背后,是这两大类疾病治疗用药的增加,导致用药结构起了一些变化。数据显示,国内大医院(>100床位)未来5年各类药物市场平均增长率会出现以抗肿瘤药物一马当先、血液与心血管系统用药紧随其后的局面。
30年经济环境的变迁,同样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得益于国内GDP的增长,30年来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64.13倍,人均卫生费用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由1978年的3.59%提升到2006年的8.16%,翻了两番。
与此相应的是,30年来,国内的医药产业亦发生了重大变迁。医药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17%上升至2007年的2.71%;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679亿元,30年内间翻了84.5倍。医药进出口方面,从1978年的出口2.9亿美元、进口0.4亿美元,增加至2007年出口245.9亿美元、进口140亿美元,顺差为100亿美元。
医药流通业更是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三级批发、政企分开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公司改制三个发展阶段,地域性新型特征开始显现:虽然药品市场仍然是多层批发,但原有的层级关系被打破,市场机制开始明显起效。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