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谨祝比民工略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节日快乐!”这是2006年春节期间医药营销人员互发的最多的一条手机短信。
医药营销曾经作为中国市场营销中最活跃的一份子,创作出了无穷尽的辉煌!近20年的营销过程,造就了数以十万计的百万\亿万富翁。传统的带金销售、广告轰炸、终端无休止的疯狂拦截、屡试不爽的专柜促销、煽动力极强的会议营销等等曾经是医药营销人乐此不疲的经营技巧。然而,这样的一切,在2005年\2006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境地。似乎在一夜之间,曾经最火爆的中国医药市场就已经风光不再!医药企业声势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分公司漫山遍地,流动资金哭天喊地,业务人员昏天黑地;销售业绩一败涂地!
2006年中国医药企业经营情况是,1/3亏损,1/3持平,1/3赢利。每天都有一个药厂关门,每天都有3个医药经营公司关门,国家已收回GMP证书几十个。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行业政策上的失误。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医药行业处于盲目的自然发展期,其他行业都进行过几次调整和行业提升,而医药行业却始终墨守成规,观念陈旧,产业结构没有升级换代。进入21世纪,矛盾突出显现,调整改革的措施集中出台,让医药行业一时消化不了,措手不及。同时还体现在药监与卫生政策的不谐调;政策摇摆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政策黑洞,导致腐败泛滥。
中国特定环境下的恶性竞争继而滋生了流通环节中的商业贿赂、虚假广告和新药报批黑洞等丑陋现象。现在社会矛盾集中在教育、住房和就医三个方面,而就医难的核心又集中在药品价格高。哈尔滨550万元天价医疗费用的案件曝光,使“看病难,买药贵”的社会话题讨论再次燃至沸点。“齐二药”和“欣孚”事件,将矛盾进一步升级。于是制药企业也就成了行业风暴中的重点打压对象,继而推动了医药产业的深度改革。从2005-2006年,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来自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断质疑,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低迷的状态,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医药行业温度一下降至冰点,主要表现在药品连续降价、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限售、广告监管、打击医药商业贿赂等方面。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为之瞠目结舌,制药企业更是如热锅蚂蚁,也不敢再贸然行动。系列改革医药流通环节中的措施和手段,对医药行业的重新洗牌起到积极作用。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