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药经济报报道,历史的巧合为严肃的药品安全增加了戏剧性。
4年前,默沙东在全球召回其1999年上市并于2001年进入中国的重磅炸弹药品“万络”。那是国内继中美史克康泰克、拜耳拜斯停事件之后的第3起药品召回事件,也是国内第一起制药企业自愿回收药品事件。从那时起,不仅仅是公众,国内的制药企业、监管者不得不认真而勤奋地思考药品召回。
2007年12月10日,《药品召回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并执行。而两天后,默沙东再次宣布,在全球范围内紧急召回约120万剂儿童用疫苗注射剂——普泽欣。理由是一家制造工厂被发现疫苗生产过程存在杀菌漏洞,可能致使疫苗受污染。
4年前的那场灾难似乎是对一家药企诚信的报复,但现在看来,彼时的“召回”举动却是还企业逃离灾难的一条生路。
“安全隐患”是全球药企的公共天敌。依据法律解释,药品召回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安全隐患是指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可能使药品具有的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召回”直接挑战了药企成长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包括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勇气直面现实,是否有足够的准备渡过难关。从这一点看,“召回”给中国药企的启示绝不仅仅是“召回”本身离自己有多近的问题,而是作为经营者怎样对自己基业成长的风险进行预估和防范。“召回”同样还是对企业产品安全性的一种低成本保障,它规避了可能发生的对患者和企业真正毁灭性的打击。
默沙东缠绕不断的灾难一直停留在“召回”官司和新的“召回”,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家企业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它不仅在一片毁灭声中成功渡过了劫难,并且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坚持新药研发,过去两年在科研、金融和法律等各个层面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7个新药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
在上述过程中,人们没有因为默沙东一个产品的召回而排斥其他产品,企业给消费者以诚信,消费者还企业以忠诚。可以说,这才是企业“召回”的最大收获。
回到国内,尽管本土药企缺乏新药上市而相应地安全风险减少,但这显然不能成为远离“召回”的可靠理由。特别是大量改变传统给药途径的中成药企业。
惯性思维中,一旦召回药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企业还将面临随之而来的声名狼藉。单是召回一种不合格药品,付出的代价足以令企业不堪重负,如果这种药品是企业的主打产品,将会让企业陷入灭顶之灾。在机会驱动下成长起来的企业,明显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智慧。
召回制度的执行不仅需要企业在心态上的理性,同样需要大众传媒和消费者的理性。更实际的问题是,它需要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