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医药企业沉浸在2007年市场复苏带来的喜悦之中时,大部分外资企业正在体验2007年业绩高速增长带来的刺激。根据在华20家跨国医药企业日前披露的2007年业绩来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取得了至少2位数的增长,有的企业甚至实现了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番的业绩,远远超越了国内药企。
笔者从来不愿意将跨国公司拿来与国内企业直接对比,因为双方从来就没有在一个平台上竞争,这种比较显得毫无意义。笔者认为,跨国药企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业绩,也许与此有关。中国医药市场向来是一个“多元”格局的市场,但如果从内外企业的角度来看,则表现为典型的“二元市场”特征。也就是说,整个医药市场分化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竞争属性:一种是由数千家国内制药企业依靠仿制药进行着激烈的争夺,主要竞争手段为价格以及少量的品牌因素。一种是由20多家外资企业依靠不断引进的新药以及原研药,基本把持了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主要竞争手段为临床必需的新药与产品品牌。目前,这种“二元化”格局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日益明显。在整体上,外资板块正在不断地蚕食国内药企的市场份额。笔者有数据为证:2002年~2006年,我国重点地区典型医院用药市场中,外资、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31.67%上升到2006年的40.16%。5年间外资和合资药企在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5%,远远高出国内企业。2007年,在全国医院购入药品金额较多的前10家厂家中,有一半是外资和合资企业。
推动外资企业业绩快速增长的因素有以下方面:第一,2000年以后,全球各大跨国制药企业基本上完成了在华的初步布局,而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注册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外企专利新药进入中国时最大的顾虑,众外企纷纷加快了向中国市场引进新药的步伐,缩短了新药在国外和中国上市的时间差,新药成为外资开拓市场的利器。
第二,从营销方面而言,在国内企业纷纷砍掉销售队伍,把终端销售交给分布在各地的代理商的同时,大部分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临床推广队伍,销售网络的差距进一步改变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力量对比。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只能依靠数个代理商图霸区域市场,而拥有销售队伍的外资企业则可以从容地布局全国市场。与此同时,外资企业还编织起完善的政府公关、市场推广、学术营销等支持体系,支持企业销售。
第三,在影响处方药销售最关键的定价政策以及招标政策方面,外资企业的原研药产品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非专利药也能从激烈的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二元市场”格局的主要成因。外资企业目前在华采取的是“抱团公关”策略,这可以影响到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也有能力使这些政策走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比如原研药定价、一品双规、招标规则的制定等等。
可以预见,今年外资在华步伐依然会加速,并成为中国医药市场最稳定的势力。
整个医药市场分化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竞争属性:一种是由数千家国内制药企业依靠仿制药进行着激烈的争夺,主要竞争手段为价格以及少量的品牌因素。一种是由20多家外资企业依靠不断引进的新药以及原研药,基本把持了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主要竞争手段为临床必需的新药与产品品牌。在整体上,外资板块正在不断地蚕食国内药企的市场份额。(来源:医药经济报)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