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常州日报报道,1月18日,家住星港花园23幢的金三大老人在儿女陪同下,再次来到“家门口的医院”打点滴。老人已是94岁高龄,最近因为骨刺导致腿抽筋,在星港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几天后,症状缓解了不少,精气神好了许多。
“到这里看病只要走两分钟,花费又便宜,医生、护士水平也不错。”女儿金全妹一边将老父在躺椅上安顿好,一边熟门熟路地和医护人员打招呼。
要搁以前,金家四代九口人说什么也不会选择在家门口看病。拆迁安置前,他们居住的金家村有一个村卫生室,条件简陋不说,医生的水平更不能让人放心。那时候哪怕费尽周折,也愿意往大医院跑。
改变源自钟楼区的一项变革:从2006年起,钟楼区决定花两年时间关闭所有村卫生室,取而代之为专业、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到目前为止,钟楼区已经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卫生室改造工作,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样优质的“家门口”医疗卫生资源。
政府引导下的“完美转身”
据钟楼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承小艳介绍,多年来村卫生室由村委创办,人、财、物均由村委管理。医务室工作人员多为人们俗称的“赤脚医生”,即没有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学习、没有执业资格,仅仅在培训后取得乡村医生证书,很多人的医学知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截至2002年,钟楼区还有村卫生室41家,由于服务功能萎缩及经营状况不佳,村卫生室逐步自动关闭,至2007年1月尚存村卫生室15家。
村卫生室日益萎缩,但农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却在日益增长。2006年1月,钟楼区人代会提出“进一步理顺镇(街道)卫生院管理体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并实行一体化管理”。一场惠及全区农民的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根据“联村设站、整合资源”的原则,15个村卫生室将变身为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区政府对每个转型成功的卫生室补助2万元专项费用。
区卫生行政部门从设点、规划、管理各环节全程参与改造,政府对转型后的社区卫生服务室进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
改造之初,钟楼区15个村卫生室尚有从业人员54名,其中2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48人具有乡村医生资格,4人未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为了妥善分流安置,钟楼提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择优录用原村卫生室工作人员,55岁以上的乡村医生由村委负责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继续上岗的乡村医生虽然不能参加诊疗工作,但可以在公共卫生服务岗位上发挥作用,并有机会参加职业继续教育。诊疗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遣具备执业资质的医技人员承担,每站至少配备5名执业医生、护士。
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一般由村委提供,由区卫生局主持功能区设计。按照要求,改造后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面积都超过300平方米,可以服务三千至五千人口,规模大的甚至能辐射2万人。服务站的运行资金由政府补贴为主,非赢利性则保证了服务价格的低廉公道。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卫生服务站的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配送,从源头上保证用药安全。
“15分钟社区卫生圈”呼之欲出
钟楼区委书记徐缨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钟楼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还将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社区卫生事业的最终目标,则是为全体城乡居民构建一个“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根据这一设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将成为居民治疗常见病的首选,更将担当居民“健康顾问”的角色。正如星港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李文武所言,因为和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他们对很多患者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了如指掌,不仅能在施诊时迅速作出科学判断,还可以给出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友情提醒”。现在,很多社区居民已经把他们看作“家庭医生”。李文武说:“农民群众普遍缺乏健教知识,向他们传授预防疾病常识,社区卫生服务站大有可为。”
有了这样的亲民优势,钟楼区在完成村卫生室转型后,今年将组织开展广泛的社区卫生调查,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使健康教育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灌输到每一位居民心中。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