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以来,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的推动下,国内的藏药产业却获得了令人注目的发展。
现代藏药产业初具规模
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藏药生产企业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的逐步发展壮大过程,只有10余年时间。
目前,全国藏药企业有百余家, 西藏、青海的藏药企业较多,甘肃、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有不等的分布。来自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数据显示,仅西藏,现已有藏药生产企业19家,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的藏成药商标有20余个,藏成药品已进入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2006年,西藏17家通过GMP认证的藏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3亿元,销售收入6.27亿元,上缴税费0.93亿元。
藏药产业的综合实力虽然与整个制药行业还有不少差距,但奇正藏药、晶珠藏药等一批藏药生产企业已脱颖而出,其产品及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现代生产体系正在形成
藏药产业发展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主要来自于藏药企业的经典传承与自主创新。在中藏药热持续升温的条件下,现有的藏药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生产体系, 从传统藏药炮制加工与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等等,从GMP认证到GAP药材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
奇正藏药的年产值已过亿元,并已形成了集种植基地、药物研究所、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集团型发展格局。在奇正藏药的传统药物生产车间,千百年来一直依靠手工生产的藏药,现在已经开始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生产。
根据区卫生厅的数据,仅西藏就可生产360多种藏成药,有283个国药准字号品种,其中20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18种药材被列入国家标准,有24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藏药企业依托藏区丰富而特有的虫草、红景天、藏茵陈、花锚等藏药资源,通过加大开发力度,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现已基本形成了心脑血管用药、肝胆用药、消化系统用药、风湿用药和妇科用药等五大类产品,“奇正消痛贴膏”等名牌藏药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靠科技开发促进产业现代化
近几年来,藏医药领域的相关科技人员,通过辛勤的劳动,在藏药基础理论挖掘、名贵藏药品种有效成分鉴定以及藏药的产业化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在相关院校设立了藏医的本科和硕士教学点。科技人员还挖掘整理了一批名贵藏药复方品种,如二十五味松石丸、仁青芒觉、红珍珠丸、如意珍珠丸、二十五味沉香丸等,都是建立在科技开发基础上而获得的成果。
一些企业积极开展藏药的研发创新,奇正藏药集团按照药品研发流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如藏药实验中心,下设藏药新剂型实验室、藏药种植标准化实验室、仪器室、信息情报研究室、药理毒理研究组、临床研究组;还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藏药与天然药物联合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藏药在生产技术创新上已初见成效,比如奇正藏药集团在藏药生产中应用“真空冻干”技术,创造了外用贴剂的第一品牌——“奇正消痛贴膏”;再如“真空均质乳化”技术、“离心喷雾干燥”、先进的欧巴代(Opadry Ⅱ)薄膜包衣技术、非辐照灭菌技术、全粉自动制丸技术等科技创新项目,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藏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相关人士,都进一步了解、熟悉了藏药产业,更加关注产业的发展。一些藏药企业也逐步得到了社会和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奇正藏药集团还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重质量、守信誉”企业等荣誉,2006年又入选由国家科技部主办的“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获得来自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一系列科技、税收、金融等方面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大力扶持,一批藏药新品种目前已进入全国各大中城市的300多家医院临床使用。
2006年~2007年,奇正藏药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奇正消痛贴膏”、“青鹏膏剂”等药品的十几项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这些研究,目前,“奇正消痛贴膏”在外用止痛抗炎机制研究上已达到国内传统药物研究的一流水平。
未来:注重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藏药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很旺,未来的产业发展前景向好。但毋庸讳言,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政策、营销、人才等方面。面对挑战和机遇,藏药企业正积极地寻求和探索发展之路。比如奇正藏药就建立了5个藏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开发基地,创建了“工程技术中心”与国家级的“创新技术中心”,传承经典传统工艺、大胆实践物理创新,构建了以ERP、CRM为标志的网络信息化平台。
对未来藏药产业发展的命题,一些业内专家还从宏观层面上提出建议:政府应将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向重点企业的改造项目、有市场潜力的新品开发上倾斜,支持企业多方位融资,帮助藏药企业更有效地拓展市场;企业则应注重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培育藏药产品中的特色品种,通过品牌打造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