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习武、酷爱中医正骨、点穴术;10岁开始接触中医,17岁开始正式学医,32岁开始行医生涯,36岁被聘为北京饭店外宾门诊部专家;自创了一套点穴按摩手法,自行研制了“冬虫夏草胶囊”;撰写的中医专著深受中外各界的推崇……这就是《中外名人辞典》里的尹志超,一个看似豪放不羁、颇具侠客风范的“酷大夫”。
在和平里一座办公大楼里,记者见到的中医专家尹志超却是另外一副模样:年过五旬的身躯微微发福、银丝毕现,面色红润、笑容可掬,谈起中医来,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关不住了,和蔼可亲的态度冲淡了“酷劲儿”,不过在中医江湖行走近30年的尹志超,对中医痴迷的劲头,却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
师出“民间”
在国医会馆(北京地安门中医门诊部)的特邀专家中,尹志超的年龄并不算大。这家门诊部是原中国中医药学会所设置的医疗机构,汇聚了包括刘弼臣、王洪图等老中医在内的国内顶尖中医专家。
就像很多武林高手都注重自己的门派出身一样,很多医学专家也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科班出身。然而,尹志超却不同,这位“大侠”习武却未沾染“武林习气”。尽管拥有北京中医学院的专业出身,但自始至终尹志超都没有提及,而是一再强调,中医源自民间,自己的中医知识也源于民间,是中医界老前辈不吝指教而得来的。
尹志超初次接触中医,则很大程度上由于家庭对他的影响。尹志超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医“票友”,也就是中医爱好者;外公则是一位学中医的老大夫,叔叔也是一位中医大夫。自10岁起,尹志超就和外公一起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耳濡目染,尹志超对中医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从家人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中医知识。
除了家人以外,外公身边那帮学中医的“爷爷”朋友们也传授了小志超不少的中医知识。儿时地坛公园那帮“打太极”的老人们,带给尹志超的则是更为丰富的民间知识。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尹志超接触到了“武林”,开始习起武来。后来,中医江湖上就多了这么一个奇人:酷爱中医正骨、点穴术,既看内科,又看骨伤科,诊治了大量疑难病例。
如果说家人给尹志超开启通向中医大门的话,那么在北京饭店外宾门诊部8年的工作时间,一起行医的中医界老前辈则助尹志超登上了中医学的高峰。至今,忆起那段和老前辈们在一起的时光,尹志超的眉眼间都洋溢着笑意。他一再强调自己知识的“民间性”,那些身边的老人和中医界的老前辈们对他毫无保留的教诲,对他来说比书本知识更为宝贵。
“我现在治疗成功的案例都是用那些老前辈留传下来的方子,中医来源于民间,因此最首要的问题就是继承问题”。尹志超表示,对他来说,“没有将那些老前辈的经验继承下来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而这其中让他抱憾尤甚的则是就连恩师刘宗恒老先生的那些治疗绝技都没有“留下来”。谈到已故的恩师,尹志超流露出了落寞的神情。
中医不死
尹志超的身份是多重的,生活是忙碌的:今天到银川,明天到西安,后天又到了苏州,飞奔各地为地方百姓做中医养生保健讲座;给中医研究院的学生上课……他选择做一个“空中飞人”,忙碌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中医发扬光大,将中医知识传授给更多人。
在外宾门诊部行医的8年,尹志超就特地针对外宾的要求,摸索出了一套点穴按摩手法(即循经治骨术)。这套按摩手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治愈目的。
“外国人在国外也有接触中医的机会,但是我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真正的中医,根是在中国境内的”,尹志超对中医的热爱,让他眼睛里容不下任何一粒沙,“那些说中医不好的人,都是对中医‘不知’的人,他们接触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中医,我一定要把这种印象扭转过来”,尹志超近乎执拗地做着一切他能做的努力,试图告诉每个人,中医是“好的”。
对于争论一百多年的“中医是存是废”的问题,这位中医大夫表示“很奇怪”。在尹志超的眼里,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他认为中医来源于民间,最贴近百姓生活,民间永在,中医何来被“废”之说?
然而,尹志超也感受到了中医面临的尴尬境地:身边新进的年轻同事越来越少,所在城市的三甲医院竟无一家有纯中医科,还有无休无止的“存废”争论……“西医有西医的长处,中医也有中医的长处,大家无非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各取所长,为何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
尹志超对争论感到无奈,不过他表示,“中医在‘上工治未病’方面可是在行,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关注,疾病预防将会重于疾病治疗,中医的前景会非常广阔”,尹志超和他的同事们依旧坚信“中医不死”。
功在天外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执行主任,又是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尹志超在不到三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就需要接待二十多名患者。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有家人启蒙、高人指路的尹志超,在初入“江湖”之时也免不了要经过一番摸爬滚打。
通常,人们习惯于选择“老中医”,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似乎是精湛医术的一种象征。然而,对“老中医”的偏爱及信任,必然会带给年轻大夫冷淡和怀疑。尹志超在初入职之时,也曾因面孔过“嫩”而遭到质疑。
想起那段“坐冷板凳”的岁月,尹志超摸了摸自己已近花白的头发,打趣道:“现在好了,白头发也有了,皱纹也有了,不会被怀疑了,哈哈……”不过,尹志超也承认,当时心里还“真不是滋味”,好在他没有退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鞭策,将每次的尴尬和碰壁化作一定要帮每位病人治愈疾病的决心和勇气。每天,他都把老先生们开的“方子”仔细地一看再看,差一味药,多一味药,到底意味着什么?何种病症对应何种治疗?这些都是他要仔细琢磨的。
机遇还是垂青于这个勤奋的年轻人,由于年纪大的老中医身体不适,无法出夜间门诊,尹志超就挑起了外宾门诊夜间的接诊重任。而饭店夜间恰恰也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因此尹志超在夜间门诊期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的精湛技艺也在此期间初露头角,受到了外宾的一致好评。
“冷板凳是一定会坐的,但是年轻人要学会坐冷板凳,不能气馁,中医行业比较特别,经验尤其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只要勤奋肯学,年轻人也可以挑大梁”,走过那段艰难岁月之后,尹志超开始变得豁达起来,在中医研究院他总是这样教导学生们。
谈到这点,尹志超也不免流露了对目前中医现状以及中医教学的忧虑。他一再强调,学中医“功在天外”,死读书本是万万不可的,很多中医界的名师都是“琴棋书画”方面的高手。
“中医甚至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大科学”,要深入其中,需要的是绝对的热爱和长久的坚持,而目前部分年轻人的急功近利和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则对中医的发展极为不利。”回想起过去那段痴迷学习的经历,尹志超感慨道。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