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本报对于血液制品紧缺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笔者在相关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对自身利益的深抓不放。这其中有地方利益、浆站利益、国内厂家利益、跨国药企利益等,它们相互纠葛,使问题像皮球一样被轮番踢转。
首先,依据WTO的相关规则,国家应该给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但“国民待遇”意味着什么?笔者在去年首届广州跨国公司论坛上采访了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他曾明确表示:“在中国的三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有可能避免很多争论。”
的确,跨国药企既然进入中国,就应该与国内厂家同台竞争。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进口产品在质量上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在平等自由竞争的前提下自然凸显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而同时,国内企业有自己的盘算,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原料血浆,希望通过媒体反映当前原料紧缺的现状,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它们往往一旦触及废弃血浆组份统一调配、进口特殊审批、效价比等话题,就立马遭遇“过敏症”侵袭。
既得利益当然谁都不愿轻易放弃。竭尽全力坚守自己的阵地,坚守现有的市场格局。这种做法是否真正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是要打问号的。
当然,国内厂家也有现实的困难与无奈。血浆站转制对他们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单采血浆站改制,由于牵涉地方利益,部分企业未能如愿地按文件对原属自己采浆范围的浆站执行一对一转制。“分家”分亏的厂家,在产能下降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供给压力,当然感到委屈。
但在血液制品市场供应全面吃紧的当下,利益各方如此心疼眼前利益,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短视行为。有时候,我们相关利益方不妨学学“孔融让梨”。当然,这里的“让”,不是指将自己的责任让出去,而是将自己的利益小许地让一下。我们应试想一下,在共同努力下,随着紧缺期的过去,血液制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蛋糕做大后,各方可能拥有更多的长远利益。以医保产业为例,500亿左右的新农合市场潜力,必有血液制品的一席之地。
笔者认为,正处于整顿阵痛期的血液制品产业,更加需要各方的同舟共济。而各方博弈可暂且搁置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